正文

序:高分不是人生的唯一通行证

家家都有好孩子 作者:池晓宏


孩子:什么时候可以不再考试?

20年来,我接触了太多的家长和孩子。有些话我再也不能憋在心里,不得不说出来。我经常觉得在中国当孩子太可怜了。

今年夏天,我的一个培训业的女性朋友给我打电话,她想让我跟她的孩子聊聊天,因为她的孩子最近话越来越少了,不喜欢跟爸爸妈妈交流。我的这个朋友,在事业上对自己要求很高。由于她的职业,也对孩子的未来要求很高,她知道这个社会人才竞争的激烈和对人才的高要求。所以,她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孩子也要求非常严格,想让自己的孩子在起点就走在别人的前面。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也算达到了她想要的效果――她的孩子成绩一直很好,没有让她失望。

那天,我的朋友事情很忙,所以把孩子交给我,她就去忙自己的了。我带着这个9岁的男孩到江滨的公园,边聊边玩。天很蓝,江水平静地流淌。暑假的公园里有很多孩子,在游玩戏耍,我也带着男孩加入其中。半小时后,小男孩已经跟我无话不说。

“老师阿姨,”这是他根据我的双重身份,认定的一个称呼,“我到什么时候可以不再考试,可以尽情地玩啊?”

“你不喜欢上学?”

“嗯……上学可以,但我不喜欢总是要考试,而且都要考好,我很想玩。”

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因为我知道,有很多孩子,都和这个男孩一样。从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面对沉重的学业了。而节假日还有很多附加的其他学习班,比如画画、学琴。在学校和父母的双重监管下,他们很少有时间和自己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他们的生活,从小就被纳入了很多框架,没留下任何自由的空间。

在每一次的讲座时,家长、老师和我谈得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大家急切地想解决心中最大的烦恼――孩子考不好怎么办?孩子不想念书又怎么办?

在多年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孩子们和我谈得最多的也是分数,因为考试和分数,他们自卑、焦虑、考试前后吃不香,睡不着,有的想离家出走,甚至想自杀……

为了分数,我们中国有多少家庭的亲情“穷”得只剩下分?

因为分数,顶尖的只能是少数,有多少可爱的孩子背负上了“失败者”的心理包袱,抬不起头?

虽然就业压力在任何国家都存在,但相比之下,多数国家的父母要比我们潇洒、开明得多,即使在高考竞争同样激烈的日本。我的一个同行好友,在日本东京都东村山市政府担任心理咨询员,她对女儿的期望很简单:会识字,将来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高分:不是成功人生的唯一通行证

希望孩子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多少中国父母这样想过呢?

在讲座的时候,我经常给家长们做这样一个测试。

要开一年一度的动物赛跑比赛了,每年绝大多数动物都会来参加,这可是成名成才的好机会。有一群小野鸭,它们爱游泳,而且老想飞,就是不爱跑步。您觉得鸭妈妈应该怎么办?以下哪一种做法最合适?

1?要求它们天天练习跑步,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有恒心,铁杵终能磨成针;

2?鼓励它们,给它们以信心和希望:只有不敢做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

3?从小用物质等利益吸引它们,让它们放弃游泳等其他爱好,专心学练跑步,逐渐弥补自己与别人在跑步上的差距。

家长们选什么答案的都有,却很少有人质疑:为什么一定要让小野鸭跑步?为什么不让小野鸭扬长避短,去游泳,去学飞翔,做自己爱做、能做的事。它们可以像天鹅一样,在天空飞翔。作为普普通通的野鸭,它们的一生会过得快乐健康。

可是我们有很多家长最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分数,正如不但要鸭子去跑步,而且还要求它们跑赢大家。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人生短暂,让我们多想想:应该让孩子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哪儿呢?扬长,还是补短?

对每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补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扬长则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用于补短,即使补上,不过和别人差不多而已;用于扬长,您将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世界终将因他/她的存在而更加精彩。鲁迅放弃医学,改投文学,他成为一代名家;歌德放弃绘画,改写小说、诗歌,他成为闻名世界的大文豪;杜鲁门年轻时投机石油生意,结果亏得一塌糊涂,后来开了一家服装店,结果破产了,老了的时候,从政去了,结果干得很漂亮。

为什么不让孩子选择他们喜欢的道路呢?

没有人十分完美,也没有人一无是处。人们通过研究发现,人类有400多种优势。判断一个人能不能成功,是不是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有人说得好:你的长处能发挥多少,你就能成就多少。只要认识到自己的特点、优势,选对方向,加上坚持和努力,就一定会有所作为。要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在优势。

谁选对了路,谁就离成功最近。谁找到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那条路,谁就会走得更顺些,最终到得更远,站得更高,过得更快乐幸福!

周国平先生说得好:“他们一窝蜂挤在那条路上,互相竞争、推搡、阻挡、践踏。前面有什么?不知道。既然大家都朝前赶,肯定错不了。你悠然独行,不慌不忙,因为你走在自己的路上,它仅仅属于你,没有人同你争。”

让我们相信自己、相信孩子,一起来寻找一条最适合孩子的人生之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