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村的倒流时光

知味:北京晚报知味年度文章精选 作者:张逸良 著


  陈海燕

  “知味”专栏作者。


  周村,不了解她的人,乍一听一定以为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其实不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她曾绽放出斑斓的光彩。


  周村最早源于姓氏“周”。《左传·昭公十年》记载,早在春秋时期,陈桓子将齐公子周封带到了周村城西的夫于邑,就是后来的於陵、长山。周姓聚居的村庄逐渐多了起来,成为周村的前身。旧周村城区内仍有以周姓命名的胡同。从名称来看,“周村”地名有着很强的继承性和稳固性,自明代有关于周村的文字记载以来至今,她经历了农桑之地、集市贸易、自开商埠,一度“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创造了丰厚的历史和商业文化。虽历经浮沉, “周村”之名从未改变,任凭流年飞逝、世事变迁。


  汉唐时期,周村为古代官驿,是贯穿淄川南北和青济东西的交通要道。明清时期的周村自东向西贯通潍坊、青州、张店、章丘等地,成为鲁中工商业重镇。明中叶,周村的商业已从春秋时期的家庭手工纺织业发展为发达的纺织冶铁业,居民达三百家。


  明末,商业贸易的发展带动了民俗的发展。在原有唐代明教寺等基础上兴建了关帝庙、泰山行宫、白衣馆、三星庙子等寺庙,每年如期举行的庙会吸引了周边百姓,也吸引了大批商民,周围山区的药材、山果、粮油、棉布、皮货、木材等大宗商品在这里流通,周村古商城在明代有了“商”的初步发展。1904年,周村与济南、潍县同时开埠,成为百年商埠的开端。


  诞生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年历史的民俗艺术周村芯子,便是周村商业发展历史的宝贵见证。周村芯子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集戏剧、舞蹈、杂技、魔术于一身。1775年,乾隆帝南巡期间,恰逢元宵节,听说了远近闻名的周村花灯,便微服私访来到周村,被周村繁华的景象吸引,随即御赐周村为“天下第一村”。“天下第一村”这个题名被刻在牌楼上,书写着周村曾经的辉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济南等地的百姓还纷纷搭乘火车来周村看芯子,观灯过元宵。如今,周村芯子更是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盛时的周村,曾经为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 设帐教书之处。康熙十八年,蒲松龄在功名无望、贫困交加时,来到位于周村西部的,明末户部尚书毕自严家坐馆教书。从39岁到72岁,蒲松龄在毕家教书33年,教授了毕家八子十六孙,而毕家所藏5万余卷书籍的“万卷楼”为蒲松龄博览群书提供了条件。在此期间,他创作完成了《聊斋志异》,并与高珩、王士祯、施润章、唐梦赉等人交好。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对周村作了描绘:“康熙乙亥间,周村商贾云集,趁墟者,车马辐辏。”记忆中,每到盛夏乘凉时,大街小巷的百姓,经常扇着蒲扇讲狐仙的故事,生动至极,因此小孩子们对聊斋故事都有着不一样的情怀。现在的周村芯子中也不乏以《聊斋志异》中的人物故事为原型而创作的表演形式。


  周村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有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还有许多古风犹存的石桥、民居和街道,古商城的特色在街道的名字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漫漫长河,我们既爱故乡古老的面孔,也爱她新绽的容颜。那些挥之不去的古老印迹,是刻在我们一代代人心中的地标,更是融进血液中亘古不变的浓情,和令人嗅之催泪的气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