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97—1998叩门(4)

高盛的中国生意 作者:程志云


1997年,南航分别在香港与纽约同步上市,成为继东航后国内第二家上市融资的航空企业。

上市后,南航向香港与纽约股市公开出售34.8%外资股股份,公司保留65.2%股权。通过股市融资,成功募集了7.2亿美元,资本实力迅速壮大。此后,高盛被南航列为财政顾问,在其支持下,南航在早期资本市场左冲右突,一时极为兴盛。[3]

3中国移动上市1997年,与航空业调整同时进行的,还有移动通信业重组。这一次,高盛再次出现在前台,成为中国移动上市承销商。上市的过程一波三折,荡气回肠。而高盛之所以能够介入其中,除了一份好运气,还应归功于行业变革的大环境。

中国移动通信事业在一清二白基础上起家。第一步移动电话出现在1987年,BP机、大哥大流行一时。1994年,老板们至少要花2.5万元才能拥有一部手提电话。那时候,中国城市的大街上经常能够看到身穿西装、手提大哥大的人们,这在当时被视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同样是在那一年,邮电部下面成立了一个叫做移动通信局的机构,专门负责管理日益增多的移动通信。后来这个机构几经演变,成为名头响亮的中国移动。

1994年10月,广东省开通移动通信网络,掀起中国移动通信事业发展的序幕。随后几年,移动电话用户迅猛增加,到1997年,突破1000万。这是一个创纪录的数字,着实令人兴奋。

用户数量突飞猛进的同时,行业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初,移动通信业低端扩张,衍生众多省级和市级公司,分公司各自为政,无序而混乱,5年间投入300亿美元建设网络,但成效并不显著。

与航空运输业类似,移动通信业同样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对技术、设备、资金要求极高。随着电信业粗放式增长,政府决定进行行业重组,以形成集合优势,一方面便于统一管理,同时也有利于行业整体发展。

围绕电信行业重组。1997年1月,海南三亚,国内首家合资金融公司中金公司、邮电部官员和一批高盛银行家进行会面。期间,三方达成一致意见,制订了一份在香港创立中国电信有限公司、并以此到美国和香港上市的秘密计划。

1997年春天,中国电信香港公司成立,就是后来的中国移动,习惯上一直被称作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成立不久,当时国内最大的两家移动通信公司广东移动和浙江移动即并入其中,这样一来,它一下拥有超过全国1/3的移动用户,大约300万,一举成为国内电信业巨头。

中方从小道消息得知,中国移动在香港上市前,英国电信将与掌握香港电信70%股权的大东电信合并,进而间接掌握香港电信。为了彻底断绝英国对香港电信的控制,经建行、中金公司等机构操作,中国移动斥资数十亿元,收购香港电信13%的外资股份。此举掀起了中国移动进军资本市场的序幕。

由于当时内地股市容量较小,且低迷不振,无法承接中国移动的融资规模,于是,提出到香港和美国股市上市融资。时值香港回归前夕,金融危机尚未爆发,政府希望借此显示对香港的欢迎。

具体负责中国移动上市事务的是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金公司成立于1995年,在中国开放金融市场的前提下,成为《中外合资投资银行类机构管理办法》实施后,批准的首家合资金融公司。

中金股权中,中外各占50%,其中建行和摩根士丹利分别是两个大股东。实际上,中金组建之初,中方最先找到的投行是高盛,但由于担心政策变化,高盛香港办事处最终拒绝了这个进入中国的好机会,替补出场的正是摩根士丹利。

与摩根士丹利的合作可谓艰辛。公司成立后,中外形成一致目标: 在中国发展资本市场。但具体采取何种方式,中方和摩根士丹利之间一直难以形成统一意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