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99—2000隐隐雄心(4)

高盛的中国生意 作者:程志云


官员们明白,建国50周年,大局稳定尤为重要,而且中美两国互相需要。1999年,中国入世谈判在即,美国是最后一关,已经谈了几轮,无限接近目标。官员认为,不能因为炸馆事件,功亏一篑。因此,他们忙不迭地安抚那些受恐的美国人。

美国政府对此心领神会,忙于修复受损的外交关系。7月,两国女足在世界杯决赛相见,美国点球获胜,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当面致敬,又给江泽民写信。11月,双方正式签订协议,中国得到美国放行,距离WTO又近了一步。

中美关系峰回路转,令人虚惊一场。期间,作为和美国政府关系密切的投资公司,高盛表现相当惹眼。

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前夕,中国正在与美国就入世谈判。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亲自率团访问美国,白宫政府阳奉阴违,表面支持中国入世,最后关头,克林顿拒绝签字。美国政府的言而无信令人发指,高盛中国代表胡祖六闻知此事,随即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文章,批评美国政府无信。

胡祖六在文章开头写道:“200多年前,英国公使向清朝乾隆皇帝提出了通商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清朝由此失去了一次重大机遇,而今天历史倒过来了。”作为一个在美国投行供职的中国人,胡祖六的文章在美国引起巨大震动,令美国政府极为难堪,从外部缓解了中国的入世困境。

胡祖六在中国入世问题上的表现令中国政府颇为赞赏。由此,他为高盛公司在中国赢得了信任和声誉。随着入世谈判曲折前进,胡祖六以及他背后的高盛很快获得政府赏识,开始涉足中国电信、能源、金融等战略性行业,为日后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面对日新月异的中国经济以及日益复杂的中美关系,高盛的决策者们一度感到困惑、难解。不过,他们显然比其他同行更熟悉中国国情,更懂得利用形势,因而也更早、更快地度过这场由外交危机引发的惶恐。

1999年5月,就在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不久,高盛便获得进入中国资源领域的重要契机。中国对石油产业进行调整重组,政府看中了表现良好的高盛,把中石油上市的任务交给它。而此时,其他美国投行还在因为中美关系变化莫测而诚惶诚恐。

事后看来,外交危机中,高盛选择站在中国政府一边无疑是正确举措。高盛中国员工对美国政府的指点批评,也为高盛赢得了政府好感。随后承揽的几项大业务更是令高盛管理层意识到与中国政府搞好关系的重要性。

在推行政府公关方面,高盛总裁保尔森可谓不遗余力。

2000年前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组建顾问委员会。保尔森得知这所高等学府培养了大批政府官员,拥有丰富的政商资源,因此积极参与创建工作,并应相关方面邀请,担任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首任主席。

后来为表示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支持,保尔森以高盛基金的名义,先后向清华大学捐赠250万美元资金,并多次访问清华大学,进行演讲。早在1999年,高盛便开始在清华、北大、复旦等中国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

此外,保尔森还极力推荐好友约翰?桑顿去清华大学任教。桑顿是高盛管理层之一,但他居然在2003年果断放弃千万美元年薪,到清华大学做了一名外籍教授,年薪区区1美元。

在许多人看来,桑顿和胡祖六一样,是保尔森设置在中国的关键代表。

在清华大学,桑顿主讲“全球领导力”,这是由他亲自设计、组织并参与授课的一门面向高级管理人员的课程。如果说他给清华大学带去国际视野和一流学识,那么同时也有机会把高盛理念灌输到听课者头脑中。2008年,英国一份报纸把桑顿选为中美双边商业与政治关系重量级人物,可见其作用。

除此之外,保尔森还十分善于利用各种机会为自己和高盛公司制造声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