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儿出生那一刻起,父母就肩负起一项特殊任务:告别“想象中的孩子”,敞开心胸接纳眼前孩子的一切—她的性格、相貌、性别和行为,并且尽力照顾好她。
迎接新生命
忘记孩子出生之前对她的所有期待。如果怀里的孩子和你想象的不一样,这可能比较困难。但如果孩子一出生就很可爱,即使她在很多方面不符合你们的想象,父母也会很容易接受。
但是,如果孩子一出生就秃头,全身泛红,看上去不讨人喜欢,问题就来了。杂志上的婴儿照片所引发的所有幻想会在瞬间崩塌。或者你原本期待的是个男孩;或许她到来得比你预想的要早,因而显得尤为脆弱;或者已经查出具有某些先天生理障碍。人可以改变世界,但无法拒绝命运的赐予。
可能有些父母会有恰恰相反的经历:他们被爱所征服。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个小生命可以让他们迸发出那么多的爱。每当看着孩子时,他们会惊讶于自己的内心充盈着一股原始而深刻的力量,如波涛般翻滚不休。
真正的亲情纽带——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
告别想象中的孩子是每位新晋父母的首要任务,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多么地宝贝。
你的女儿就是这样。你越爱她,她越会成长得令你自豪。具体来说,这意味着在她出生后的前几个月,你要一直在她身边陪伴着她。她需要你给她充满爱意的抚摸,向她传递来自周遭世界的信息;需要你用母乳喂养,和她聊天,带她到处转转看看,睡在她身旁。从这种意义上看,爱是个动词——在孩子出生后这几个月,爱是一种充满艰辛的劳动。但是,这种劳累却充满深情的行为,正是你和女儿之间建立牢固纽带的根基。这一时期建立的牢固亲情纽带,为女孩们日后应对心理和情感上的各种挑战打下良好的基础。
“依恋理论”的影响
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上世纪50年代调查了战争中的儿童和孤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 “依恋理论”:孩子只有和至少一名成人建立了牢固的精神纽带,才能自信地发展自己的天赋。鲍尔比制作了一部关于一位独自待在医院的12岁女孩的电影,该片在放映之后轰动世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我们要感谢他的贡献,如果不是他,如今的孩子们就无法享受到以下的优待:
在产房中,母亲和孩子很少被分开。
父母可以和患病的孩子一起留在医院。
父母清楚与孩子建立牢固的亲情关系有多重要。
即便是早产儿,如果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情和肌肤接触,她也会健康而满足地成长。婴儿生来就带有一股令人惊叹的力量,可以自如地与周围的人和事物建立情感联系,这非常奇妙。多数父母凭直觉就能对孩子释放出的信号作出回应,于是,他们与孩子间的情感维系就更牢固了。
如果你能接受孩子的性格,全身心地照顾和保护她,给她全面的安全感,那么你就会为她搭建好成长所需的情感根基。
尽可能多地爱孩子。她们纯真无邪,毫无自我保护能力,仰赖着你的照顾。你需要仔细观察她,当你发现她需要什么时(只要需求是合理的),尽可能满足她,这是你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越来越了解她所拥有的能力和力量,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认真观察孩子,发现她的真实需求,竭尽全力满足她。孩子们渴望成长,渴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同样,父母也会有一种自觉自发照顾孩子的本能。跟着直觉走,时时观察,你就会和孩子建立畅通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