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降灵术里,有一种名曰 “四方角”的仪式。因其无需任何道具,而且容易操作,故自十九世纪便渐被世人所知。仪式在普通的“方形房间”里进行,若屋?的灵气较重,则效果更佳。但普通的房屋亦可。整个过程里无需点灯,最好是暗黑状态。
把房间四隅分设A、B、C、D,让四个人同时走进房间,各站一隅。此时,四人都要蒙上双眼,以增加仪式的隐秘,避免有人用目光亵渎神明。
一切就绪后,让A点的人朝B点慢慢走去。移动时,整体上是绕着房间逆时针回转——向左转。左,神学认为是阴阳之阴极。因太阳及自然界的旋转均系右转,故反其道而行之的左回转便是违背自然的逆转。
到达B点后,轻拍此处之人的肩,本人则留下。被拍肩者从B点向C点移动。
到达C点的人,再轻拍此处?人的肩,本人留下。站在C点、D点的人均如此向下一个角落移动。
最后,从D点出发者向A点移动,轻拍A点的人,然后站定。被拍了肩的人走向B点,再轻拍那里的人……
这样,当接力可以反复进行时,仪式就大功告成了。如此一来,房间便渗进了灵。
或许,有人会疑惑灵出现在了何处。但仔细想想——这其实不难理解——若只有四个人的话,接力是无法完成的。换句话说,若没有第五个人的出现,接力就继续不下去。倘若没有第五个人的话,最后从D点出发的人就算抵达A点,亦不会拍到任何肩膀,接力自然无法继续。最终,仪式仅以每人?站一角,交换了彼此的位置结束。
接力不能继续,仪式便告失败。但反复进行数次之后,接力有时却能进行下去。第五个人出现了——那是原本没有的第五个人。日本从江户时代就有类似“四方角”的仪式,作为一种怪谈,常被讲到。大意是说,四个孩子玩类似“四方角”的游戏时,唤出了房间里的神灵。这一口口相传的故事存有几个版本,有些版本除了顺着房间角落移动,还有至房间中央集合数人头的情节——原本的四个人竟摸到了第五个人的脑袋。现身者据说是一老媪。
今日的版本之中,最有名的是山中小屋。该故事讲的是一个登山队遇险时在山中小屋的经历。为了活动一下、暖暖身子,四个成员顺着房间四角接力移动。他们自黑夜一直做到早晨。翌日,四人虽全部安全获救,但当他们意识到四个人根本无法使接力成立时,顿时哗然。也有的版本为渲染情节,说原本五个成员的登山队有一人遇险身亡,剩下四人,接力里面的第五个人正是那遇难成员。
这些怪谈故事尤其唤起了低年级孩子们的兴趣。很多孩子非要亲自试试才肯罢休。几乎任谁都听说过名曰“笔仙”或“天使”的降灵术。有些孩子更会亲自尝试“四方角”。对他们来讲,教室正好是一种有四个角的“方形房间”。不过,奉劝各位别随便尝试降灵术——出现的灵,难保没有会抢夺生命的危险之物…… Ⅰ
从希尔伯特饭店的顶楼放眼望去,是一大片玫瑰园。不过,在这隆冬时节,花儿早告凋零。单调的花圃里,零零落落地飘着谁也不会注意到的小雪。
赖科有生倚着顶楼房间的窗子,凝视着桌上放的一个西洋少女玩偶。
玩偶身长约四十公分,头戴一顶宽檐淑女帽,面带羞涩地坐着箱形台座上的一把小椅子。带褶的黑礼服镶着花边,许是岁月太久之故,花边有些破旧,而且变了颜色。
少女的前方,是一个和她身体比例恰好的字台。一盏精巧的小型洋灯,照着她握着羽毛笔的纤纤素手。
“这东西是从哪里捡回来的?”赖科略带责备地问道。
“从玩偶堆里。”刚才好像还熟睡着的幕边奈古,不知何时忽然睁开了眼睛,愣愣盯着赖科。他那和往常一样没盖被子的身体,像断了气似的蜷曲在摇摇晃晃的床上。那白皙的皮肤和矮小的身材,看上去简直像个玩偶。
所谓玩偶堆,是指离希尔伯特饭店不远的山林一隅。是谁从何时开始把玩偶丢在那里的,眼下早就无人知晓了,唯一能想起来的,是从很久很久以前,那里就散乱着堆满了各种被丢弃的玩偶。几个好心人不忍让玩偶们横尸街头,便建了这个坟场般的玩偶堆。据说以前还曾给玩偶举行过祭典,但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只留下这个虚无的堆。此后,人们便把这里当做了玩偶的归宿,丢弃玩偶者与日俱增。大雾散去的清晨,常会看到遍野的可怜玩偶。抛弃玩偶的人们似全无怜悯之意,反而把怨恨情绪都宣泄到了它们身上——大部分玩偶被丢弃时都被弄得七零八落、肢离体散。
“玩偶的归宿……”赖科若有所思,“对玩偶来说,就是它们的墓场。”
“我常去那里玩儿。”
“顺便捡回你看上的玩偶,对吧?就算你喜欢玩偶,也不能随随便便就把玩偶的尸体捡回来呀。”
“玩偶从一开始就是尸体。”幕边依旧蜷着身子,“玩偶堆里有很多用来掩埋它们的洞穴,里面塞满了各种各样的玩偶。有些玩偶的腿和胳膊都露在了外面。这些都算好的。连埋都没埋,就那样被抛在地上任凭风吹雨淋的玩偶……比比皆是。不光是玩偶,还有很多被拧下了脑袋的布娃娃。”
“真可怜。”
“可怜?玩偶又不知道疼,有哪里好可怜的?”幕边把眼睛睁大了一点,“真正的问题是那些违法投弃吧?扔到山上?我倒觉得应该当做不可燃垃圾处理。”幕边略略有些惊讶,但其语调里更带着一丝冰冷。这番话,虽然从某种意义上绝对正确,但赖科无法理解。
“睡够了。”幕边夸张地眨着玻璃球般的眼睛,“赖科,把绷带给我。”
赖科从窗户旁的急救箱里拿出一卷绷带,朝他的床上扔了过去:“应该加个‘请’字!真没礼貌!”
幕边没理会他的牢骚,忽然倚着墙坐起身来,解下了头上的旧绷带,开始换新的。一定又出事了——赖科暗想。通常,人是不会那般容易而且连续不断地受伤的。但幕边总是很容易受伤,经常伤痕累累。
缠好了绷带,他便开始用发卡将头发别好,跟着又开口说道:“那个玩偶……”
“一定被诅咒了。”
“大概是吧,”幕边摆弄着手里的旧绷带,“刚才说的那个玩偶堆,实际上是在一座人称‘断头台城’的城堡旁边。我觉得这玩偶是从那里边逃出来的。”
“断头台城?”
“你的消息真闭塞,赖科。你难道没听说过这城堡?它可是因其城主道桐久一郎的扑朔迷离之死而大大出名的城堡呢!”
四面环山的一个相当僻静的地方,高耸着一座有着高大墙壁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城堡——“断头台城”。知道它的人原本不多。假若没有道桐久一郎的死亡事件,或许这里真的就成了一座梦幻般的城堡。
“啊,我想起来了。就是那个好像瞬间逝过的流星一样,被人们渐渐淡忘了的事件吧。”
“老实说,我一直关注着此事。这是一个只有侦探才能解决的案子。”幕边似乎完全睡醒了,下了床,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继续说道,“‘断头台城’是数十年前由做古董生意发了家的道桐久一郎花费数年时间筑成的城堡。他原本就对古董很感兴趣,随后又掌握了从交易中赚取高额利润的办法,继而施展才能,积攒了一大笔钱。他是最初兼最后的‘断头台城主’。他死后,只留下一座废墟般的城堡。”
“城主死了就变成废墟了?”
“差不多吧,但里面好像还一直住着人。道桐久一郎是一年前死的。他的死是自杀还是他杀,至今依旧众说纷纭、迷雾重重。讲到玩偶之前,我得先说说道桐之死。”幕边坐在桌上,用手在背后撑着身体,跷起二郎腿。赖科则一直靠着窗子看着他。
幕边接着说道:“道桐久一郎做的并非都是合法生意,他经手的不少东西都触犯了法律,主要是黑市流通的一些有来头的东西。你知道他经手最多的是什么吗?”
“断头台?”
“正确。”幕边点了点头,“当然了,不会全部都是断头台的。说得简单些呢,就是处刑用的刑具,而且以斩首的刑具最多。据说,道桐久一郎不知从何时起,对刑具表现出异常的执著。但若仅此而已的话,只说明他的兴趣跟他人不同,不会闹得如此沸沸扬扬。其实,他这个比较特殊的爱好,似乎只因黑市上的行情比较具有吸引力罢了。”
“但他甚至建了这座以‘断头台’命名的城堡,对吧?我才不信那只是发自他的兴趣和爱好。”
究竟道桐久一郎从断头台那利刃的光芒中看到了什么?这在当事人离开阳间的今天,无从知晓。
“道桐久一郎把从古董生意中赚来的钱,都投给了‘断头台城’的建设。”幕边继续说道,“对他来讲,‘断头台城’同时又是为陈列斩首刑具而准备的巨大收藏箱。他为那些凄惨的收藏品设计了这个绝佳的收藏场所。可以说,那城堡是一座既充满血腥,又渗透着古典韵味的怪异结合。据说,道桐还在城里装配了高度发达的安全保障系统,用最先进的技术确保防卫工作。因此,任何人都无法把收藏品随便带出城堡。这对那些斩首刑具而言,不啻是个天堂般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