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解,辩解,还是辩解
到了1998 年底和1999 年初,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合伙人开始对他们的投资者进行拜访。从表面上看,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要向投资者解释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为何惨败的原因,但事实上,他们真正的目的,是给以后的二次筹资打基础。当赫伯特·艾利逊得知,约翰·麦利威瑟在欧洲向投资者散发了一份关于这一事件经过的说明,并以此揭开了他二次创业的帷幕时,气得简直快要昏过去了。
“这些家伙真以为可以把他们自己赎回去吗?”一位参加了救助银团的银行家不解地问道。很显然,他们真的认为是可以的。在他们放手一搏前接受的一次公开采访中,合伙人很理想化地表示,自己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赎罪,并把自己描绘成一群天资绝对聪慧的超理性主义者,但不幸的是,他们所置身的,是一个不可理喻、贪婪腐败的社会。
在许多公开场合,这些合伙人都表现出了一种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他们表示,他们已经在很多地方向投资者、向世人表达了自己的歉意。但却从来没有说清楚,他们究竟错在哪里!通常,约翰·麦利威瑟都会拒绝承认,造成这场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过度利用了财务杠杆,从而导致其资产组合规模扩张过度。甚至,他们连自己的基本投资策略出现了偏差这一点都不愿承认。与此相反的是,在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会以后,合伙人开始将矛头转向了其他公司的交易员,指责正是由于他们不合情理而且极其恶劣的交易,才使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落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在他们看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危机其实并不是由内而外发生的,而完全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尤其是8 月出现的市场流动性大幅度降低,及由此而来的9 月争先恐后的套现,才使得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成了市场的代罪羔羊。
就在联储那场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召开一周年之际,马尔隆·斯科尔斯在世界酒店“纽约之窗”举行的一次讲话中,非常中肯地辩解道,当时低信用等级债券的利差水平,已经扩大到仅仅用违约风险根本就无法解释的地步了。因此他总结说,这种利差当中一定有某种“流动性利差”存在,也就是投资者为持有流动性较好的债券而愿意付出的溢价。不过马尔隆·斯科尔斯的这种观点,颇有一点因果循环的味道:只要价格下跌,人们就会把这种现象归咎为缺少买方,从而导致市场流动性降低。就像马尔隆·斯科尔斯自己所指出的那样,事实上市场上确实发生了某种事件,导致投资者因担心事态进一步加剧而远离市场。很自然地,每一个投资者都指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能够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援助,但IMF 根本就没有力量同时向所有人伸出援手。
“我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一对父母生了好几个儿子。每一个儿子都认为,父亲一定会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向自己伸出援手。但如果他的一个兄弟这时也需要帮助的话,这位父亲可以用来帮助这个儿子的资源就会变得非常有限,而且即使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是所有儿子都可以分享的。因此这种帮助,从价值角度来说,是会发生递减的。这也正是在8 月市场流动性降低的部分原因。当时,由于另一个儿子,即俄罗斯,没能够得到充分的支援,其结果就是,所有其他的儿子——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信用状况,就变得岌岌可危了。”
马尔隆·斯科尔斯还表示,他现在对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没有把这种“恐惧压力下的市场流动性丧失因素”纳入模型,也没有对这一因素可能对市场价格造成的影响进行过深入探讨,而感到非常遗憾。但很显然,流动性仅仅只是问题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不是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这样一些竭力为自己自圆其说的话中,我们根本就找不到任何关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为何将自己置于这种巨大风险之中的原因分析。一个以每小时30 英里的速度开车的人,还能对路上留有一片残雪发发牢骚,但一个以时速100 英里飙车的人,是完全没有权利对此指手画脚的。
马尔隆·斯科尔斯回避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为什么会忽略这种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而且表现得非常明显的流动性风险。即使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遭受了历史性的重大损失之后,他们仍然坚持认为,自己并没有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他们一直争辩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公司遇到了一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大风暴。
“我对此深信不疑。”艾里克·罗森菲尔德在危机发生以后解释说,“我认为,我们遇到了一些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情况。”当然,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但这并不是百年不遇的,而是发生过很多次了。墨西哥发生过,华尔街也发生过;股票市场上发生过,债券市场发生过,白银市场上也发生过;泰国发生过,俄罗斯发生过,巴西也同样发生过。碰到这种金融危机的人,通常都只会自认倒霉。在金融史上,价格出现超跌的“肥尾”现象层出不穷。那些希望根据对历史价格数据的研究来进行交易的人,其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
不管他们有没有从这次惨剧中得到教训,合伙人始终坚持认为(就像在救助行动开始前一样),现在的市场利差实在太大了,正是投资的大好时机,不可能会有比现在更好的投资机会了,因为模型就是这么说的!就此点而言,市场已经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他们是完全错误的!至少,在救助行动进行了一年以后,市场仍然无法证明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当时,尽管华尔街已经逐渐在复苏,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这块对冲套利的招牌,却依然毫无起色。
1998 年第四季度至1999 年初,在新拥有者的主导下,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吃完了最后一席丰盛的晚餐。到了1999 年夏天,美国互换利率利差再度急剧扩大,达到了112 个基点,甚至超过了上一年的最高点。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2 年之中就出现了2 次!
1999 年9 月28 日,救助行动刚好满1 周年。美国互换利率利差还保持在93 个基点的水平之上,而同时,股票波动幅度的水平在30% 左右,比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当初进入这两个市场时的水平更高。在救助行动开始后的第一年中,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获得了10% 的利润,总算让所有人都舒了长长的一口气。随后,参与救助银团的各家银行纷纷赎回了他们总额为36.5 亿美元的贷款加利息。出于实际操作上的一些原因,从2000 年初开始,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开始清盘套现。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所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就是一个流动性问题,而是它的整个投资战略出现了错误。而整个世界对1998 年信用状况的看法,实在过于乐观了。有证据表明,至少有两个因素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溃败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其一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本身对市场的看法出现了偏差,而这种偏差所造成的影响,在9 月份以后得到了明显的释放;其二,为了保护自己不受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拖累,其他交易员大幅度减少了市场交易活
动,致使整个市场的流动性消失得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