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同样重要的是,不能完全排除他们要在马耳他,或在的黎波里,甚至在西西里登陆的可能性。但这些可能性似乎不大。”在对敌人的行动作了多种可能的推测后,约德尔上将最后得出了一个毫不含糊的结论:“进攻北非的法属领地,是根本不可能的。”
几个小时后,约德尔上将所说的“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发生了。
1942年11月8日凌晨3时,满载着美英士兵的登陆舰突然出现在阿尔及利亚的首都——号称白色山城的阿尔及尔,这正是约德尔上将所说的“法属北非”。4个小时后,巴顿将军率领的美军第7集团军也在摩洛哥滨海重镇卡萨布兰卡登陆,这也是约德尔所说的“法属北非”。由于约德尔上将根本不相信美英盟军会在“法属北非”登陆,所以登陆的部队,几乎没有遭到有效的抵抗。
当整个欧洲都为美英军队突然出现在法属北非目瞪口呆时,贝当元帅的维希政府被推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根据与希特勒达成的协定,纳粹德国承认维希政府可以领导法国的条件,就是维希政府事实上必须和希特勒坐在一条船上。根据这个逻辑,美英盟军就是法国的敌人。很显然,驻守在北非的法国士兵,就有义务履行政府与希特勒达成的协定,把登陆北非的美英士兵赶回到大海里去。
美英盟军的确遭到了一定的抵抗,但是这种抵抗真是糟透了,因为没有人给法军下达抵抗的命令,是否抵抗,或者抵抗到什么程度,基本上都是由驻守阵地的低级军官自行决定。本来就不想与盟军为敌的法国士兵,纷纷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放下武器的借口,盟军很快就肃清了法军的抵抗。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颇具讽刺意义的一幕,而这一幕,正是艾森豪威尔的杰作。
在确定“火炬”计划的登陆地点之后,艾森豪威尔就已经决定分裂敌人。作为马歇尔眼里“卓越的统帅”,艾森豪威尔的洞察力相当惊人,他早就看出了法国维希政府与希特勒之间貌合神离,加之戴高乐将军领导的抵抗运动如火如荼,艾森豪威尔大胆地判断,法国并不想真正与盟军为敌,法国只是在等待时机,等待向盟军和纳粹的决战中胜出的那一方靠拢。法国既然骑墙,盟军自然就可以在法国和希特勒之间砌上一堵墙。
于是在盟军登陆前,艾森豪威尔就写信给法军驻守卡萨布兰卡的军事长官基罗,要他跟盟军合作。基罗见有机会扩大权力,就向艾森豪威尔漫天要价,要求盟军登陆后全部军队归他指挥。艾森豪威尔软中带硬地拒绝了他,理由是盟军中没有一个是法国人,一个法国军官怎么可能指挥美英两国的军人呢?
这个夜晚,基罗将军辗转难眠,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和盟军合作,但是艾森豪威尔说得很清楚,他只能带着自己的军队接受盟军的指挥。二是抵抗美英盟军,如果准备做盟军的敌人,基罗有一个现成的优势,他的顶头上司达尔朗将军此刻就在卡萨布兰卡。达尔朗是法国著名的军事将领,而且还担任着维希政府的副元首,是仅次于贝当元帅的法国第二号人物。基罗将军只要向达尔朗将军报告美英盟军的登陆计划,他就可以和达尔朗将军一起,连夜组织抵抗,让艾森豪威尔付出沉重的代价。胜利了,他是基地司令,自然功不可没;若是失败,则把责任推到达尔朗将军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