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抄底”并非没风险(1)

大抄底 作者:吴比


经济危机如同神奇的魔法棒,把我们的种种瓶颈――价格瓶颈、技术瓶颈、渠道瓶颈、人才瓶颈等一一打碎。中国企业在经济危机营造的抄底氛围中,与世界上其他可以独善其身者一起吹响了抄底的号角。但是,自从中国本土企业进军海外市场以来,经典的海外抄底和并购案多固守“蛇吞象”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能迅速提升规模和国际知名度,但也会因单一的利益捆绑而折戟。所以,抄底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是馅饼遍地的资本游戏。抄底也有风险,如果没有做好功课就下水,游起来就会很困难,甚至有呛水而亡的可能。

据《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黄皮书中显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领域额,在2008年前三季度大幅增加了101?9%。其中,资源领域的并购最为活跃,金额达到了389亿美元,中国跨境并购也达到688亿美元,刷新了新的年度纪录。但据《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主编之一李向阳表示,在过去20年里,全球大型企业兼并案中,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不到50%,而中国更甚,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仅在次贷危机中,也不是所有的抄底者都是硕果累累:中投斥资30亿美元认购百仕通集团9?3%的股份,截至2008年底,已有6?33亿美元的浮亏记录;2008年10月,中国平安发布公告称,投资富通浮亏157亿元……一直算下去,李向阳对海外收购估计的损失是超过2000亿元。

危机的实质就是风险,我们在看到遍地抄底机会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抄底背后隐藏的风险。抄底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有:

其一,被收购资产可能是洋垃圾。

即使戴着洋帽子,海外资产也有可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看着光鲜,其实早已是“扶不起的阿斗”。当企业收购后,才发现被购资产是块鸡肋,不但食之无味,而且还吞钱不吐骨头。

雷曼破产,众人一哄而上,分而食之,野村控股打败对手有幸收购雷曼业务,很多人都认为野村控股抢到了蛋糕。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野村控股越来越感觉他们抄到了“天花板”。由于收购雷曼,野村控股损失了170亿日元,截至2009年3月31日,野村控股可能将蒙受高达20亿美元的亏损。摩根大通分析师也不看好野村控股的抄底,“收购雷曼的时候野村控股肯定没有料到市场会这么可怕,他们要实现盈利会变得更加艰难。”

中国企业在抄底外国企业时,一定要进行严格谨慎的资产评估,注重对全球市场信息的搜集和分析,以免付出昂贵学费。尤其是在并购曾经一度辉煌的知名品牌时,更要摘下有色眼镜,判断并购对象能否抵挡住这次危机,并购后能否产生“1+1>2”的效果及互补效应。

因此,想要在“洋垃圾”中炼金,就要有慧眼识金的本领。否则,最终企业要为自己的冲动和冒失埋单,不但插不上国际品牌的翅膀,连自己原有的翅膀也会变得沉重起来。

其二,资金链危机。

被抄底的资产,虽然头上插着廉价的草标,但他们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抄底者实力再强,也是拿着大把大把的钞票去的,若企业自身资金实力不足,资金链就会变得比较紧张。

没有任何一个盈利企业愿意把自己贱卖,除非已经亏得吐血。所以,中国企业并购海外资产后,除了需要拿出大笔收购资金外,还要源源不断地投入资金使被并购企业恢复正常经营。如果没有足够能力驾驭亏损,扭亏为盈,那么资金链问题将会始终是企业挥之不去的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