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扎根顺义

汇源内幕 作者:刘世英


1994年10月,“一意孤行”的朱新礼带着汇源的23名铁杆员工,在北京顺义安营扎寨了。

紧接着,朱新礼带领一班人马召开工厂筹备会,安排厂房改造、设备安装、设施建设等工作,汇源北京总部的筹建工作正式启动。

他选择了地处顺义区北小营镇的原利华食品厂作为他的落脚之地,毕竟是初来乍到,又没有什么名气,谈判过程颇为艰难。

几番洽谈后,朱新礼干脆把利华食品厂连土地加厂房“一锅端”地租了下来。一年多以后,又将其全部买了下来。

后来,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又兼并了相邻的闲置工厂,有了决策者的地位。

到今天,汇源集团总部(也是顺义工厂所在地)门前的那条路,已经被命名为“汇源路”。

现任汇源黄冈工厂总经理任洪凤、集团总部资金部经理康连芹,是当初汇源最早进军北京队伍中仅有的两名女性。

那也是她们第一次来到北京这个大都市,当她们坐着搬家的大卡车连夜来到顺义工厂时,顿时傻眼了:出现在眼前的并不是想象中的高楼大厦,而是满院子一米多高的蓬蒿和遍地的杂草,灌木丛生,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而车间里布满了厚厚的灰尘,踩上去鞋跟几乎都被淹没了。这是北京吗?

但是,大家还是住了下来,朱新礼就是带着这20多人,披荆斩棘,开始了新一轮的艰苦创业:盘锅垒灶,铲除杂草,清理厂房,拆装设备……

由于人手不够,他们这个由20多人组成的队伍不可能有明确分工。包括经理朱新礼在内,同工人们一起装车、卸货,汗流浃背……从那时开始,形成了汇源一个好的传统:临时、紧急任务面前,不用号召,不用动员,只要领导一带头,男女老少齐上阵,那场面令人振奋。

晚上,他们是生产工人,在轰隆隆的机器声中,一群既在生产果汁也在播种梦想的人们,忙得热火朝天……深夜,没有炉子、暖气,冬天的北京房间里冷如冰窖,只好几个人睡在一起。冻得睡不着,大家就讲故事、说笑话,度过一个个寒冷难熬的漫漫长夜。

白天,他们是销售人员,一辆辆小三轮车、小货车满载着刚生产的果茶、果汁,满载着一群年轻人的巨大期望,跑遍门头沟、昌平、通县、顺义,跑遍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回到厂里,就咸菜啃冷馒头、干煎饼。

用得最多的是一辆老掉牙的面包车,装不了多少货。其实装多了也是白搭,因为一天下来,即便他们喊哑了嗓子,也顶多卖出几十箱货。

当时中国人主要喝汽水,根本就不了解果汁。“经销商那边,别说是收钱,连放货的地方都不给。”

回忆起来,在北京创业初期的艰难也让朱新礼感叹不已,“当时遇到的困难太多了,简直没法形容。”

只要产品卖出去一些,他们就备感激动。每天,他们都等着用卖出产品的钱,再去买来晚上生产用的原料。

他们甚至等着用卖产品换来的钱,拿去换晚上要吃的大白菜……

山东人能干、肯吃苦在全国是出了名的。但当地人还是感到纳闷:他们为何如此吃苦?为何如此卖力?为何如此拼命?尤其在如此简陋、恶劣的条件下,图啥?

也许,是因为这群人和他们不一样?

当时的北小营,周围都是稻田,根本没有人住,再加上冬天寒风刺骨,夏天蚊虫肆虐,物质生活匮乏,文化生活更是无从谈起了。

很多员工恋家心切,产生了悲观的情绪。

有的人常常在夜间独自抹泪。一贯视员工如亲人的朱新礼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自幼酷爱文学艺术的他,再次施展了他的才华。他连夜写了首歌来鼓励员工,起名为《咱汇源的人》。

为了便于大家尽快学会,借用那首响当当的军歌――《咱当兵的人》的曲子。很快,员工们都会唱了。

每逢公司的重大集会、文艺演出、歌咏比赛,都能听到他们嘹亮的歌声。

让我们来与他们一起分享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吧!

咱汇源的人,有啥不一样?

只因为我们都有着创业的思想。

咱汇源的人,有啥不一样?

自从离开家乡,就想干出个样。

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都是中华儿女,在锻炼中成长。

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创业的足迹留给山高水长。

咱汇源的人,就是不一样!无论走到哪里,哪里就变个样。

咱汇源的人,就是不一样!勤奋、务实、高效、创新的思想。

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每个员工都在渴望事业辉煌。

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为了祖国的繁荣,战斗在四方!

这是一首充满着激情和豪迈的创业之歌,也是这些远离家乡的创业者的内心写照。从它诞生的那天起,一直为汇源人所传唱。

随着歌曲的唱响,汇源人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畅想与希望……

全体员工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就这样苦干了一年多,汇源总算在北京站稳了脚跟,汇源产品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