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可口可乐

流行词语看中国 作者:高虹


● 一种风靡世界的饮料。

● 关联词:中美建交  引进外资  友谊商店  外汇券               

“可口可乐添欢笑” 如今,在消费者眼中是太普通不过的一罐可口可乐饮料,当年却成为了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标志——曾经被认为代表“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可口可乐,在1979年不动声色地进入了中国。

其实1948年以前,可口可乐在上海等地已经可以见到。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美关系交恶数十年,可口可乐退出了中国。但是它一直对中国市场念念不忘,始终在等待时机,随时准备在机会来临的第一时间重返中国。

1976年可口可乐总裁就来到中国驻美联络处商务处,表达了一个愿望,向中国出口可口可乐,并且还希望能在中国建立可口可乐的灌装厂。得到的回答是“为时尚早”。工作人员甚至这样跟他说:对于解放后出生的中国人来说,他们只在电影里见过美国的可口可乐,而当时的可口可乐又总是和美国大兵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朝鲜战争之后,其形象已包含了太多的政治因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饮料。

1977年这位总裁访问北京,前来探讨在中国建厂的可能性,他这样婉转提出:“我在中国设厂,并不是首先针对中国消费者,主要是针对国外消费者。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国人,特别是欧洲人和美国人……因为欧美人习惯了它。美国年轻人不管到哪儿去,都只想喝可口可乐,有旅游者的地方就应该有它。我和美国兵没有其他联系,只不过我是生产者,他们是消费者……”

于是一场特殊的谈判开始了。经过数番交涉,经过层层请示,中国方面终于允许其进入中国。在可口可乐装瓶厂未建立之前,从1979年起用寄售的方式由中粮总公司安排销售。这正是中美正式建交的那一年,而且引人注意的是,在允许可口可乐进入中国的协议签订四天之后,中美双方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所以在中国人印象中,可口可乐是随同中美建交一起来到中国的第一个美国品牌。它当时的广告语是“可口可乐齐欢笑”。

可口可乐当时的消费对象是有限制的,它只在北京建国友谊商店出售给来华工作、旅游的外国人。在计划经济年代,“友谊商店”是奢侈品的象征,同时也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体现,在那里买东西要用“外汇券”。当时的可口可乐看出进入中国市场的复杂性,谈判时主动提出只以“在华外国人”作为自己的目标人群是极聪明的。随着时间推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可口可乐也在中国遍地开花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