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真是时代玉成啊

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 作者:王立群


但,这只是开始!

接下来的形势不容乐观,不幸的消息相继传来。

首先便是陈胜军败。陈胜举事之后,曾派周文率军进攻关中。入关之前,周文军所向披靡,一路凯歌高奏;没想到入关后却兵败骊山,节节败退,周文终被秦将章邯所杀。陈胜、吴广直接灭秦的计划瞬间落空。与此同时,所有义军均面临着各地秦军的围剿,而且章邯的主力兵团也开始出关对各路义军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不久,陈胜败亡,这似乎意味着天下大势开始逆转。面对眼下这样的局面,刚刚起事的刘邦坐立不安。

随后,丰邑失守。秦末大起义举旗之初,义军并非团结的整体,每一支义军都面临着两股敌对力量,一是秦军,二是别的义军。秦军被义军视为天敌,而义军之间也时时充满了弱肉强食的杀机。

刘邦初起之时最大的挫折便是丰邑守将雍齿率丰邑子弟投了魏。后来刘邦攻了三次,才把丰邑给夺了回来。虽然这三攻丰邑费尽周折,但也给了刘邦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机缘--投靠项梁。

话说陈胜、吴广首举义旗之后,举国上下积极响应的人那是相当的多,数以千计的武装集团,大体有三种选择:

一是自立为王。陈胜起兵后就自立为了陈王,现在看来,自立为王者,或多或少皆有贪恋权力之心,但这么一来,也更容易成为秦军和其他武装力量攻击的对象。于是,陈胜称王六个月后即被杀。

短命的自立为王者不止陈胜,武臣受陈胜之命,被派往赵地,秦二世元年八月自立为赵王,同年十一月被其部将李良所杀,在位三个月;秦二世元年十月,田儋在狄城自立为齐王。秦二世二年六月,田儋救魏咎被章邯所杀,在位十个月。

也有个别命大的,秦二世元年九月,韩广为赵国略地至蓟,自立为燕王。韩广在位时间达到了三十七个月,这个命最长,后来被臧荼灭了。

秦二世二年十二月,前任魏王魏咎自杀后,其弟魏豹于当年九月自立为魏王,后被刘邦派韩信擒获,奉命驻守荥阳时被汉将周苛、枞公所杀。(前任魏王魏咎被立为魏王时,他正在辅佐陈胜。陈胜不放他回国,所以,魏咎当魏王实际上只有六个月。秦二世二年六月,魏咎被章邯围困,自杀了。)二是立人为王。比如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充分利用原来六个诸侯国王族的影响力,在六国原有地盘上号召当地百姓加入反秦斗争。可如此一来,弊端也显而易见,失去了最高领导权,或者说至少在名义上把领导权授权给了他人,一旦遭遇不测,这自己立下的“王”就变成了头上的一把利剑。果然,这项梁所立的楚王熊心,日后终成为项羽的一大政治障碍。

三是加盟连锁。刘邦没有走前两条路,因为他一起兵就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大本营丰邑失守。此后一段时间,他被逼得两次投奔他人都是为了收复丰邑。

先是投靠景驹。景驹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王族后人,秦末大起义开始之后,被陈胜的旧臣宁君、秦嘉立为假王。刘邦投靠景驹是想借其力收复丰邑,可恨的是景驹还未腾出手来拉刘邦一把,秦军就杀将了过来,刘邦看拼不过,撤!就带着自己的人走了。

随后刘邦又选择投奔项梁集团,这是他当时最为明智的选择。想当初果断离开景驹集团竟是一大幸事。刘邦离开之后,景驹驻扎彭城,想阻挡项梁集团,结果全军覆灭,秦嘉、景驹双双被杀。

项梁集团是楚地义军中最强大的集团,深得楚地民众之心。刘邦投奔项梁是因为听说项梁兵多,请他帮助攻打雍齿。收复丰邑仍然是刘邦当时当刻异常现实的目标。

在那样的时局之下,投奔项梁的肯定不止刘邦一人。比如还有东阳县令陈婴。此人原是一个普通官员,秦末大起义开始之后,东阳县县令被杀,县里几千人聚集在一起,想找一个首领,但没有合适的人选。于是,他们找到陈婴,要陈婴当头儿,陈婴不干,众人不从,强迫陈婴当了东阳义军的首领。没想到这支武装竟然也聚集了两万人。这帮年轻人想立陈婴为王,不属于任何集团。说实话陈婴心里肯定还是有几分悸动的,但是他母亲说,从我嫁到你们家,从来没有听说过你们家祖上有人富贵过。现在突然得此富贵,不吉利,不如投奔一个集团。“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至少不显眼,不会成为众目睽睽的首犯。陈婴听母亲这一说,也不敢称王了,他劝手下的人说,老项家世世代代是楚国名将,现在要想成就一番大事,非此人不行。如果我们依靠项氏名族,“亡秦必矣”。大家伙儿被他说动,采纳了他的意见,“以兵属项梁”。其实,项梁这个时候才刚刚渡江西进而已,听说陈婴占了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项梁原打算和陈婴联手西进的,没想到陈婴竟投奔自己来了。像这样机缘巧合之下加入项梁集团的,还有猛将黥布等,这也使项梁的兵力一下子达到六七万人之多。

我们前面说了,陈婴投奔项梁是为了避开成为首犯,刘邦投靠项梁则是为了借兵收复丰邑。

刘邦投靠项梁之后,不但得到了领导资助的十员战将、五千士兵,而且还成为项军的一分子。能够加盟一支强大的军队,对于刚刚起兵、势单力薄的刘邦来说,等于有了一个“核保护伞”。无论对其他义军,或是对秦军,他都不再是孤军作战。这是刘邦在个人小宇宙爆发之时作出的最为令人击节赞赏的决定,更重要的是,加盟项梁集团还给了他的命运带来了两大机遇。

立楚王心。

项梁得知陈胜被害的确切消息后,在薛邑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刘邦有幸得以参加。在这次会议上项梁作出了一个重量级的决定:立原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号楚怀王。楚怀王当年上了秦国的当,入秦被扣,最后客死秦国,楚地百姓都非常怀念他。这次立他的孙子为楚王也是为了借楚王的影响力号召民众反秦。说到这个熊心,在楚国灭亡之后竟沦落为放羊娃,项梁费了好大劲才找到他,旋即立他为楚怀王。

其实,这立王之事前前后后都是大名鼎鼎的范增的主意。范增乃是项梁、项羽集团唯一的谋士,他极力说服项梁接受自己的建议,并提出了三点理由:一是陈胜的失败在于他没有立楚王之后而自立为王,于是很快成为众矢之的;二是项梁起兵之后,楚地义军相继加入项军的重要原因是项氏“世世楚将”,这样的家庭背景让众人怀有再立楚王后代为王的一线希冀,若是迟迟不表态,日久势必生变;三是就现阶段的局势而言,立楚王后人为王是顺应楚地民众的心愿,有利于笼络人心,增加队伍的凝聚力。范增这三条理由打动了项梁。

项梁立了楚怀王熊心,等于在自己的头上又立了一个“领导”,虽然这位“领导”眼下不会对自己有任何威胁和制约,可这名义上的“领导”也是“领导”啊!自己活着的时候,熊心不可能对他有任何掣肘,但要是万一自己遭遇不测,凭项羽的资历、实力都还不足以代替自己。到那时,熊心就有了相当“自由”的领导权,这对刚刚接替项梁之位的项羽来说肯定非常不利。

说实话,如果没有立楚王心,项梁战死后,项羽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集团领袖,刘邦就是项羽的属下。现在立了楚王心,项梁战死后,项羽和刘邦在楚王心面前就成了平起平坐的战友。而且,楚王心显然会对刘邦更加倚重。

项梁战死。

薛邑之会后,项梁先攻下东阿,刘邦、项羽合兵攻下城阳并在雍丘大败秦军,还杀死了秦国丞相李斯的儿子、三川郡守李由。随即项梁又在定陶大破秦军。章邯虽然暂时受挫,但他的军队总会得到秦国源源不断的人员补充。章邯趁项梁节节胜利之后骄傲轻敌,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于山东定陶偷袭成功。此役楚军大败,项梁阵亡。

项梁战死对项军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但对刘邦而言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那么,刘邦抓住这个机会了吗?那是必须的!

对于项梁的战死,其实楚怀王熊心的心情异常纠结。一方面瞻前顾后,怕招来杀身之祸。章邯如果穷追不舍,痛打楚军,保不齐会将他这个楚王干掉。一方面又想趁此机会确立自己的权威,怎么办呢?削弱项羽扶植他人。他这个王要想做久点,就不能让手下的人一家独大,必须形成牵制。楚王心最终还是很迅速地“从盱台之彭城”,将项羽的军权和另一位将军吕臣的军权全都收归己有,项羽一下子失去了独立指挥权;同时,楚王心封刘邦为“砀郡长”,统领砀郡军队,刘邦纵身一跃成了独挡一面的军团首领,远比项羽更有实权。

俗话说,高人指路,贵人相助,个人努力,小人监督是成就人生的四项基本原则。纵观刘邦这段时间有点应接不暇的一连串机遇,竟都和项梁息息相关,不能不说项梁是刘邦打拼生涯中的第一位贵人。

项梁是欣赏刘邦的,要不然他不会赞助刘邦五千兵力、十员战将以帮助他成功收复大本营丰邑。更重要的是:项梁的赏识让刘邦得以参与了薛邑之会。这让刘邦成为了拥立楚王心的功臣之一,并因此备受楚王心的欣赏与支持。这也标志着刘邦从此正式登上了楚国政坛,注定将在历史的卷轴上书写下自己的名号。

纵观历史,项梁是最具才华的反秦斗士。他的反秦意识极强,而且早在反秦大起义之前就已做好各种准备。他利用当地丧葬的机会以兵法调度人马,并从中发现人才;他培养项羽,教会项羽“万人敌”的兵法,使项羽成为日后灭秦的伟大领袖。他慧眼识英雄,最早发现了刘邦,提拔刘邦,支持刘邦。可历史是残酷的,如果项梁没有战死,刘邦可能就不会西入秦关,也可能就没有大汉帝国。或许在项梁的坚定支持下,楚王熊心将会成为秦亡之后的新一代国君;或许项梁有一天会改变想法,取代秦国自立门户。只能说,历史放弃了项梁而成全了刘邦。

而此时,秦军主力章邯军团也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楚地盗名将已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于巨鹿。”章邯误以为楚地义军的名人陈胜、项梁均已被杀,楚地已不值得再关注,于是移师北上,去攻击赵地义军。这便给了刘邦项羽整顿喘息的机会。虽说历史没有如果,但假设章邯此时选择乘胜追击,相信历史又会是另外一番进程了。

项梁死后,刘邦受命入关灭秦,项羽作为宋义的副将,北上救赵。刘邦此次西入秦关可谓占尽了先机!这一点,我们将在下一章详细讲述。

总之,“骊山徒”的大量逃亡逼得刘邦不得不“丰西泽”纵徒,“丰西泽”纵徒逼得刘邦“亡匿隐”于芒砀,成为逃犯。大泽乡起义后沛县县令先召他,后又不准入城逼得刘邦号令沛县父老杀了县令,并借机“被”立为沛公;刚刚坐上沛公之位,刘邦就遭到雍齿丰邑叛变,被逼得先后投靠景驹、项梁,借兵收复丰邑。加盟项梁集团给他带来了一连串机遇,特别是立楚王心和项梁战死,刘邦从中获益匪浅。

刘邦开始并不是一位自觉地反暴政的英雄,也不是首举义旗的先行者,他对秦王朝行将灭亡的事实并无太多真知灼见,他只是被时代潮流裹挟着前进的成功者,或许略带着点投机的意味,尽管如此,他也是被历史选中的幸运儿。

那么,刘邦将怎样面对和开拓前面机遇和风险并存的人生道路呢?

请看下一章:《入秦关,谋江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