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招定秦地

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 作者:王立群


刘邦抢先入关成功,仅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入关以后应该怎么做?这才是考验刘邦政治智慧、政治水平和政治气度的关键时期。

第一,放弃复仇。

以胜利者的身份进入咸阳的刘邦面临着一系列的历史问题亟待解决。

刘邦率军进入咸阳时,咸阳城中一片混乱。刘邦手下的将领争着跑到藏有金银珍宝的官府,一块儿瓜分。萧何直奔秦丞相府、御史府,把府中的“律令、图书”收藏起来。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天下,刘邦对天下的关塞、户口、强弱等情况知道得那么清楚,全靠萧何抢到了秦帝国的图书资料。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棘手的就是对投降的子婴怎么办?秦帝国的覆灭是天怨人怒的集中爆发,说到底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子婴很不幸地成了替罪羊。秦国统一天下的十五年间,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刘邦的手下基本上是楚地的百姓,几乎人人深受其害,将领们纷纷要求让子婴血债血偿。面对众人异常强烈的复仇情绪,刘邦表现得很淡定,他劝阻大家说,当初怀王派我西入秦关,看中的就是我待人宽容。再说子婴已经投降,现在杀了他就多了血光之灾,不吉利。最终,刘邦决定把子婴交给相关部门拘押看管。

如何处置子婴这件事情其实很具有挑战性,刘邦以“宽人律己”为由,说服众人,保住了子婴一条命。这样做的社会效益远大于逞一时之快的即时效应,从而也彰显了刘邦比较成熟的政治智慧。

插句后话,这秦王子婴最终是为项羽所杀。后来项羽领兵屠城咸阳,杀了子婴,烧了秦宫,彻底灭绝了秦国复辟的那点微小可能性。痛快是痛快了,仇也报了,却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这些不够人道的做法都成了刘邦未来指责项羽的罪状。

回顾西入秦关的每一场战争,刘邦在军事上的确没有太多过人之处。偷袭陈留计出郦食其,智取南阳归功于张良和陈恢,破峣关皆因张良出谋、郦食其游说……恐怕没有人能比得上刘邦这般善于借力,知人善用的了。

与军事上的略显凡庸相比,刘邦在政治是比较成熟的。他不杀降,放弃复仇的事情并没有谋士的掺和,而是他自主自愿自己决定的,这些一般人很难做得到。

第二,还军灞上。

搞定秦王子婴的事情之后,刘邦终于有机会参观一下咸阳秦宫。时年五十一岁的刘邦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金碧辉煌的宫殿。无数奇珍异宝,数以万计的绝色美女,名贵的良驹猎犬,令他眼花缭乱心驰神往。刘邦一时难以抑制激动之情,决定当晚在秦宫下榻。

樊哙见状,立即急了眼,他极力劝说刘邦出宫,可笨嘴笨舌的樊哙如何能劝得动刘邦呢!好歹还是张良出面,接着樊哙的意思讲了三点:第一,沛公您是怎样进入秦宫的呢?是因为秦王无道,沛公今天才能够出现在这里的;第二,为天下清除暴君的人该怎么做呢?应该以俭朴为准则才对,如果刚刚进入都城就尽想着寻欢作乐,这不是助桀为虐嘛;第三,应该怎样对待忠言呢?“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啊。”希望沛公您能虚心听取樊哙的劝告。

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之本性,刘邦禁不住诱惑也是很正常的。无奈张良的三点陈述个个击中要害,这是在告诫刘邦,如果他再像当初的秦王一样贪图物欲,只会重蹈秦国的覆辙。刘邦是虚怀若谷之人,听到这样的言辞后冷静了不少,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毅然决定离开秦宫,还军灞上。

第三,争取民心。

秦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民心尽失。刘邦入关后,努力争取民心成为他必须做的功课。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十一月,刘邦将关中各路豪杰召集到一起,宣布说,关中父老长期饱受秦朝苛法之害,以至于“诽谤者”灭族,两个人在一起说话就得处死。我曾经和诸侯们约定:第一个入关者便是关中王。所以现在,我作为关中王跟大家“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害他人及偷盗者,按情节轻重处以相应的处罚;其他秦律全部废除!各级政府官吏应当恪尽职守,让百姓们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我来咸阳是为父老乡亲们除害,不是来害大家的,大家不要怕。我驻军灞上是等待天下诸侯到了后再定大计。

“约法三章”给刘邦增加了不少印象分,他深知打铁还须趁热,于是派人与秦国官吏去到地方各县各乡发布安民告示。百姓们看了告示就像吃了定心丸,自然都很高兴,争相拿来酒肉慰问刘邦的军队。面对人们的热情,刘邦委婉地表示了拒绝,并对众人说,我们的军粮足够多,不能给大家再添麻烦。刘邦的这番话说不清是虚情假意还是真心实意,不过效果很明显,直接导致其人气爆棚,关中百姓都“惟恐刘邦不当秦王”。

争取民心的工程暂告一个段落,“约法三章”是此工程的核心措施,也是刘邦最值得称道的举措。他抓住了秦国失掉民心最重要的原因:暴政和苛法。在这样的双重枷锁下,百姓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忍字头上一把刀,忍无可忍之时便是动刀反抗之际,大泽乡起义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

那么,刘邦的“约法三章”,其价值又该如何评定呢?

第一,化繁为简。秦国的法律不但严苛而且繁复,诸如“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这样的条文让人的神经随时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掉脑袋。而刘邦的“约法三章”实际操作性其实很差,杀人的情况千奇百怪,伤人的情况纷纭万象,其间是非曲直又该如何界定,仅用“杀”和“抵罪”来描述实在不明不白。可正因为这样的“不明不白”一下子让关中百姓从长期受压的精神困境中解脱了出来。给予期盼已久的一点自由,足以让关中百姓感激涕零。

第二,双向制约。和秦律不同,“约法三章”既对平民百姓有约束力,也对入关的义军有约束力。改朝换代的动荡时刻,最容易出现社会秩序紊乱的状况。刘邦严格要求义军遵纪守法,以求尽量确保关中地区的社会秩序正常,同时也向百姓们展示出值得信赖的新军形象。

第三,废止连坐。秦律中的连坐,令人闻风丧胆。“约法三章”废除了连坐,改用“一人做事一人当”的形式,只惩戒罪者,不涉及其家人,这样的设定无疑更加人性化,更深得人心。

“约法三章”是迎合百姓切身利益的举措,如此这般,很快便为刘邦赢得了民众的信任与拥戴。刘邦对于扮演仁义之师的角色似乎颇有天赋,不但赚得满堂彩,更重要的是,为后来战胜项羽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