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汉中对策

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 作者:王立群


连遭失地失人的打击,刘邦心中积郁难消,再加上项羽只许他带军三万,这更让人备感狼狈。刘邦原来拥有兵力十万之众,项羽为了抑制其势力,大大削弱了他的兵力才放行。但是没想到,在楚军、诸侯军中刘邦人气很高,“粉丝”们纷纷表示愿意随行,这样便又多了“数万人”。

前往南郑的旅程遥远且艰辛,尤其令刘邦心生寒意的是:一部分将领和士兵陆续逃亡,而剩下的士兵们总是高唱着思乡之曲,整个队伍委靡不振,军心不稳!这也难怪。刘邦手下的将领和士兵们多是自沛县随他入关灭秦的,大家一心向敌,原本以为等沛公当上了关中王,自己也可以捞个一官半职,衣锦还乡。现在可好,被发配到了离家千里之外的巴蜀。关中三王虎视眈眈,加上关外的河南王申阳(都洛阳)、西魏王魏豹(都平阳)、殷王司马卬(都朝歌),刘邦被彻彻底底地困在了秦岭以南的巴、蜀、汉中。还会有什么前景?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一片逃亡之势与哀唱之声中,刘邦幸运地迎来了他生命中的一个贵人,一个军事天才——韩信!

韩信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前本是一位无业青年。由于家境贫寒,生活也不检点,无法被推举为吏,走不了官道;又不会做生意,商道也不通,只好在别人家蹭吃蹭喝,惹得人人都避他不及。他曾经连续几个月在淮阴县城西一位亭长家蹭饭,亭长老婆实在忍无可忍,某日,她一大早便吃了早饭,等韩信来后,便死活不给做,韩信非常恼火,他知道亭长老婆是因为讨厌自己才这样,于是一怒之下便与亭长绝了交。

还有一次,韩信在淮阴城外垂钓,旁边有好多老妈妈在漂洗棉絮。其中一位不忍心看韩信挨饿,便把自己的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韩信感激涕零,他对老妈妈说,我将来一定会厚报您的。老妈妈听了这话很生气,她竟认为韩信说大话,便训斥韩信说:男子汉不能自食其力,我是同情你才给你饭吃,还能指望你有所回报吗?

老妈妈的话对韩信到底起了如何的效用,我们不得而知,也不便妄自揣测。不过项梁率兵经过淮阴时,韩信提一柄三尺剑参了军。在项梁帐下,韩信只是个无名小卒,项梁战死之后,又被分配给了项羽,被任命为侍从(郎中)。韩信曾试着多次进言项羽均石沉大海(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一直无法得到施展才华的空间,心里多少有点不爽。

刘邦被封汉王后,韩信便申请了“转会”,可因为自己没什么知名度,只领到一个管仓库粮饷的小职位。本想借转会当上主力,没料到这次更麻烦,没等他受到重用,就已经因为犯法而被判处了死刑。韩信究竟犯了什么罪?史书中都没有记载,无从考证,可能是一个误会,或是一种偶然,然而不管是误会还是偶然,最终却意外地成就了韩信的后半生。

话说这次犯案,同案犯十三人,都已被处决,韩信是最后一个。正值处决之时,滕公夏侯婴出现了。韩信知道此公是刘邦亲信,身为太仆(刘邦的司机),便大声朝他喊道,汉王不是想得到天下吗?那为什么要杀壮士?滕公听到这话,觉得此人出言不凡,再将韩信上下打量了一番,只见高大魁梧,气宇轩昂,于是下令不杀。

韩信有幸得太仆滕公一句话,被立即释放。而滕公和韩信一交谈,更觉此人十分了得,立即告知了刘邦。刘邦既往不咎,提拔韩信做了管粮饷的中级军官(治粟都尉),但直到此时,刘邦尚未太过在意,更未看到韩信的出众之处(上未之奇也)。

韩信虽然经滕公力荐得以提拔,但仍旧没被委以重任。于是他找到一个在刘邦面前说话更有分量的人,那就是萧何!萧何与刘邦一是同乡,二是同事,三是战友,深得刘邦信任。韩信主动前往与萧何深谈了几次,萧何也异常惊讶韩信的才华。

话说队伍来到南郑时,已经有几十位将领陆续逃亡。韩信估摸着萧何应该已经多次举荐过自己,可刘邦依然毫不在意,于是决定另觅出路了。萧何听说韩信要开溜,一时顿急,来不及向汉王提申请打报告,一跃上马,直追出去。此事后世有着诸多演绎,尤其是京剧和许多地方剧种现在依旧保留着这个节目:“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没给任何人打招呼,致使消息讹传到刘邦耳朵里就成了:萧丞相“逃了”!刘邦大怒之余欲哭无泪,没了张良、萧何就如同失了左右手。几天之后,萧何返回军中,第一时间前来拜见,刘邦见到他简直又喜又恼,大骂萧何,你为什么逃跑?萧何解释说,臣可不敢逃,臣这是追逃跑之人去了。刘邦又问,你这是去追谁?萧何回答:我追的是韩信。刘邦再一次破口大骂,这一路逃亡的将领不下几十个,那么多人你都不追,追什么韩信,这不是明摆着骗我吗!萧何坚定地说道,其他将领逃就逃了,回头也很容易找到替代之人,可是这个韩信,举国无双啊!汉王您如果只想就此当个汉王,或许用不着他韩信;如果想要夺取天下,便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一切就看汉王您怎么考虑了。

刘邦冷静了一会儿,然后说,我想东进!待在这个鬼地方可不是长久之计!萧何接过刘邦的话说,汉王您如果想东进,并重用韩信,他是可以留下来的;如果依旧不予以重用,他最终还会逃走(不能用信,终亡耳)。刘邦无奈妥协道,那好,我看在你的面子上任命他为将军(吾为公以为将)。萧何悠悠地说,我想即使您任命他为将军,估计他也不愿留下来!刘邦听闻此言,倒更来了脾性,对萧何说,那我让他当大将军(吾以为大将)!萧何立即应道,如果真能这样,那真是太好了(幸甚)。

话已至此,刘邦想马上召见韩信,任命他为大将军。萧何赶忙阻止说,汉王您一向傲慢,拜大将军这样重要的事情也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随随便便,这也是韩信要逃走的主要原因(此乃信所以去也)。您若是真心想拜他为大将军,就应该选择良辰吉日,斋戒,设立拜将台,安排相关的仪式,这才妥当。刘邦心想这话说得也有道理,便答应了。

汉军的将领们听说要刘邦要拜大将军,人人心中窃喜,个个都揣测着自己好事将近。等到真正拜大将军时才知道,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震惊(一军皆惊)。

一番礼毕,刘邦恭敬地请韩信上座,对韩信说,萧丞相多次力荐将军,我很希望能跟将军交流一下,不知道将军有何赐教?韩信先是感谢了汉王的拜将,随即向刘邦提了两个问题:

若汉王出兵夺天下,是不是和项王去争?刘邦回答说,是啊!

那么汉王估计自己的勇悍和项王相比如何呢?刘邦沉默了半晌,坦诚道,我不如项王。

韩信接着说,我也认为汉王不如项王。但臣在项王手下做过事,让我来告诉您项王的三大弱点吧:一是“匹夫之勇”,项王嗓门很大,一声怒吼能让上千人吓瘫在地,但他不会用将用人,只能算“匹夫之勇”;二是“妇人之仁”,项王对自己人心慈手软、恭敬有礼,将士生了病,他见了会掉眼泪,甚至还会把自己的食物拿来与人分,但部下立了功,该加爵封位的时候,大印的棱角都被磨圆了他还紧握手中舍不得给人,这是“妇人之仁”;三是不得民心,项王虽然称霸天下,收服众诸侯,但他经过的地方无不销毁殆尽,天下百姓对他是敢怒敢怨而不敢言,实际上他早已民心大失了。

针对项羽这三大弱点,韩信建议汉王刘邦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作些准备:

一是以仁义昭示天下,反其道而行之;二是以城邑封赏功臣,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三是以老兵表率士兵,以渴望打回老家沛县的老兵来影响和引导其他士兵。

最后,韩信还为刘邦分析了他“平定三秦”的有利条件。

第一,三秦王尽失民心。三秦王乃是秦朝旧将,随其战死的士兵极多,特别是后来为了自保,投降项羽,致使项羽坑杀秦降兵二十万人,关中父老无不恨之入骨(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只是因为现在项羽的诸侯联盟人多势众,关中父老才不敢轻举妄动。但显然,百姓们是绝对不会支持三秦王的(秦民莫爱也)。

第二,汉王深得民心。汉王在入关之后,“秋毫”不取,废秦苛法,“约法三章”,深得关中百姓的信赖与支持。

第三,汉王失职关中。关中父老都知道按照“怀王之约”,“大王当王关中”,也深知“大王失职”的缘由。

作了些简单的分析后,韩信对刘邦说道:只要有了这三条,汉王您随时都可以进入关中,“三秦”大地只需一张布告即可搞定。

刘邦听完韩信这番“汉中对策”,大喜过望,恨自己未能早点慧眼识珠。

鸿门宴涉险保命之后,刘邦连连受挫,先失关中,再失张良,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事业一时跌到谷底。俗话说峰回路转、否极泰来,韩信的“汉中对策”为刘邦送来了黑暗中的一抹曙光,堪比后世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韩信通过对双方战略条件的综合比较,预见出刘邦由弱转强、由守转攻,最终赢得天下的乐观前景。他提出了先入关中再争天下的总策略,高屋建瓴,总揽全局,还强调实施战略进功的原则性手段,确保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在滕公、萧何等人的相继举荐之下,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韩信终于在这个时期很有范儿地登上了历史舞台,注定将在楚汉之争中光芒四射。而能够得到军事奇才韩信,无疑是汉王刘邦几世修来的福分,并因此产生了巨大的联动效应,不管是军事实力抑或心理状态,刘邦都得到充分休整。那么,在即将拉开帷幕的楚汉战争之中,双方又将上演怎样的精彩博弈呢?

请看下一章:《我刘邦又回来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