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老伯继续说那故事:“那老板既然晓得了李白所问,便将自家店中的货品一一介绍,李白听过,果然都是上品,临走时又说一谜:‘鹅山一鸟鸟不在,西下一女人人爱。大口一张吞小口,法去三点水不来。’”不待他说完,左秋明已然将答案脱口而出:“‘鹅’字去一鸟,是个‘我’字。‘西’下一个‘女’,是和‘要’字。‘大口一张吞小口’,口中一口当是个‘回’字,‘法’去三点,是个‘去’字。谜底便是‘我要回去’!”唐老伯微笑道:“孺子可教,孺子可教,这两谜本是源自一法。不过,这只是诗迷中极为简单的一种,并不算什么,我只恐怕这故事也是后人附和而来。那李白世称‘诗仙’,所出之谜又怎会如此简单呢?”顿了顿,继续说道:“若论诗迷的高明手法,比如什么‘搬山移岳’、‘月出东峰’,又什么‘藕断丝连’、‘金玉败絮’,可谓名目繁多,便是说上三日三夜都是讲不完的。”说罢站起,在一堆旧书中翻翻捡捡,最后挑出一本书递给左秋明,说道:“既然你对诗迷有兴趣,这本书不妨送你拿去读一读。”左秋明接过,只见这书的书名是《林中记》,书页很是破旧,随意翻阅几张,内里记载的都是各种稀奇古怪的诗迷,心下不由很是欢喜,虽然这唐老伯无法直接为他将诗谜解开,但也给了一条路径。将这书拿回去勤加阅读,说不定就可以触类旁通。
郑鲍按照那些食客的指点,绕过几处弄堂,在各个街道中不断寻找。只发现路径越走越是偏僻,人烟越行越是稀少。又走一阵,两边已经少有房屋,郑鲍看见不远处有一座石桥,石桥旁生了两棵大榕树,心道:“此处环境正与他们所说的一模一样,看来并没走错。”大步向前,踏过石桥,果然闻到了袅袅的香烟气味,耳边也听到了“笃笃笃”的木鱼声。郑鲍寻声而去,眼前渐渐出现一座古庙模样的院子。那院子正前是一对大门,门上镶了两个铜环,被擦得光亮无比。门上挂了一块很小的匾额,上面则是几个更小的字“水神娘娘庙”,显得与那大门有些格格不入。
郑鲍走上前去,轻轻拍了拍那大门,不多时那门便发出“吱吱”的声响,慢慢打开了一条细缝,露出了一个女人的脸孔。这女人大约三、四十岁,相貌普通,一脸的菜青,显得相当憔悴,但是那双眼睛却极是骇人,隐约间竟然有种阴毒之气,说话的声音却是意外的柔和,问道:“不知这位施主来这里有什么事情?”郑鲍说道:“我是经人介绍,说是娘娘庙内的神签灵验无比,所以特地来求上一签,问一问前程的。”那女人点头道:“原来如此,那想必施主也听说过小庙的规矩,便请明日此时再来吧!”说完就要将门关上。郑鲍连忙用手撑住那门,说道:“我远道而来极不容易,不知道是否可以行一个方便?我只求一签便走,绝不多加打扰各位的清修。”
那女人脸色微微一变,似乎对郑鲍这一举动有些恼怒,但言语中却不显露出来,语气也没有改变,说道:“小庙的规矩已经有许多年了,从不曾打破,还请这位施主不要强人所难。明日小庙定当清扫门庭,恭候大驾。”说完又要关门,便在此时,郑鲍忽然透过这门缝看见里面有一个身穿旗袍、头戴黑色纱的女人走过,连忙道:“既然今日你们已经有一位访客,那多我一人又有何妨,还请庙祝能通融通融?”那女人脸色一沉,说道:“小庙今日并不曾有人来访。”郑鲍说道:“那身穿旗袍、头戴纱巾的女人不正是吗?”这女人的眼睛忽然瞪得老大,说道:“施主莫要开玩笑,小庙清苦,哪里来如此穿戴的富贵人?恐怕是施主看走了眼!此时还有功课,恕不多陪,就请明日再来!”说完,便将那门“啪”的一下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