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涉职场1

毕业后,我们一起淘金 作者:叶韧


韩石他们从湖南流浪回来,足足休整了一个多星期,才逐渐恢复了元气。

这次流浪,虽然历尽艰险,受尽折磨,却也留下了一辈子恐怕都难以磨灭的记忆。浪迹天涯,这也是年轻的时候才敢去承受,去闯荡,是青春最后的“疯狂”。

黎军通过这次流浪,发现了苏黛感情的天秤开始倾向他,为他牵挂,为他紧张,为他奔走,虽然受了不少苦,可他心里乐开了花,他已经看到这场持久战胜利的曙光了。韩石回来后却受到晓苇的严重“惩罚”,责怪他对她隐瞒真相,为此好几天不愿理他。

不久,系里开始布置毕业论文的写作了。本科的论文只需要六千字以上就行了,第二学期才交,大家都不着急,从选题慢慢做起。韩石问过一些师兄师姐了,知道十一月份开始找工作,第二学期可能去上班了,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对付论文,因此,他决定在招聘会之前完成论文的大部分工作。

有了上次编书的经历,五六千字的论文对他来说算是小菜一碟了。他选取了“行政管理与电子政务”的课题。这个课题网上资料多,又比较新,他从图书馆的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出上百篇相关论文,把自己喜欢的观点、论据、分析复制、粘贴,再经过精心的“移花接木”,一篇洋洋洒洒近万字的毕业论文新鲜出炉。

忙完论文,秋风已起,硕果桂枝,已是金秋时节,就业的氛围日渐浓厚,同学开始关注就业的问题。

韩石是那种做事有计划、有心机的人。在应届毕业生招聘会的日程安排还没公布的时候,他已经着手准备了。他在多个高校学生论坛上收集求职经历、面试经验、各行业待遇、各类职业的发展前景、周边城市的生活介绍等各类资讯,分门别类,打印成册,仔细研读。他整理了大学期间的学习成果、社会实践经历、获得证书和发表的文章,制作了求职简历。他按照前人的经验把简历改成多个版本,有应聘公司用的,有应聘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用的,也有应聘新闻媒体用的,有一页纸的浓缩版,有十页纸的精装版,还有三十多页附带着证书、代表作品复印件的完整版,加起来厚厚一小箱。

韩石把收集的资料起名叫《就业宝典》,拿给晓苇参考,晓苇看到这些资料和简历,惊诧得瞪大了眼。要韩石帮她制作简历。韩石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无论怎么包装,总觉得“单薄”,外语系的学生大多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不可能像他那样有五花八门的经历和证书,而且最具分量的专业八级考试要明年才考,所以简历“乏善可陈”。韩石预感到晓苇这样的“分量”想在广州立足难度不小。

除了简历,一身面试“行头”也很重要,韩石和晓苇一起跑了好个商场,买齐了西装、领带,晓苇也选了套出入写字楼穿的职业套装。

此时,学校开始做就业工作动员,派发《就业推荐书》,同学们都开始为找工作忙开了。

十月中旬,正式的高校招聘会还没开始,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录考试报名公告就把全国的高校、媒体搞得沸沸扬扬,报名的人数急剧增多。关于公务员考试的是是非非甚嚣尘上,《南城都市报》作了几个整版的专题报道,引言说道:公务员报名开始了,已经考了三年了孤独侠客摸了摸有些生锈的刀,不愿放弃,借《公务员备考宝典》再战江湖……以前有考研族一说,现在多个“考碗族”,坊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考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被称为“金饭碗”,直辖市或省级公务员是“银饭碗”,地市级是“铜饭碗”,镇街道一级最起码也是“铁饭碗”。

韩石学的行政管理其实是很对口行政事业单位,系里的老师已经给他们说了,他们专业最适合的出路的考公务员,能学有所用,可惜韩石看遍了上万个职位,合适报考的并不多。最后没办法,只好报了个海关一个招多个文科专业的职位。宿舍的一楚和老钱都报了,一楚选的是检疫局,老钱报的是他家乡的一个单位。铁林和黎军都没报,黎军是计划出国读书的,铁良则对他们的报名不屑一顾,说,系里说的好听,专门为行政单位培养专业人才,可你们去查查,这几年毕业了的师兄师姐真正考上公务员的有几个?铁良说得没错,可不能因为机率小就不去争取啊!

报名结束时,媒体又热热闹闹地炒作了一番:职位仅有一万多个,报考的人数竟有105万,其中一个残联的职位,只招1人,竟有4723人报。

一楚看到报纸的新闻报道,惊呼:“疯了,疯了!全民考‘碗’,要挤破头了!”

铁良有点幸灾乐祸地说:“叫你别报,还不听,看浪费报名费了吧,总淘汰率达,跟买彩票差不多啦。”

韩石把报纸抢过来看,从报名的火暴程度,联想即将到来的招聘会,不寒而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