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 血溅宫廷——尔朱荣的灭亡(2)

后三国风云-上 作者:赵王


 

由于尔朱荣的权倾朝野,对朝政说一不二,那些官场上的野心家都舍近求远,千里迢迢地往晋阳跑,走尔朱荣这条终南捷径。尔朱荣来者不拒,大批举荐官员,北魏朝廷对此也无可奈何,全都应承。

可也有意外,他的特权受到了挑战。他举荐了一个类似于阿猫阿狗的角色去接任曲阳县令,可能这个人的出身和才识太不堪了,当时的吏部尚书李神俊便很不识抬举,以阶位悬殊为由,把那人给拒绝了,另派他人前去上任。

尔朱荣闻讯大怒,但他选择的不是向组织申诉,而是自作主张,马上让那位老兄鸠占鹊巢——自己跑过去直接上任,把那位朝廷举派的县官一赶了事。当然这种无法无天的事,尔朱荣窝在山西的时候就干过:他一怒之下便敢把对自己不敬的肆州刺史关押,派自己的亲属担任此职,而无能的朝廷对此也是不闻不问。所以现在权倾天下,随意补个县令在尔朱荣这里更是小菜一碟。

那位顶撞他的李神俊知道惹了大祸,也赶紧辞职避祸。尔朱荣毫不客气,让自己的堂弟尚书左仆射尔朱世隆兼任吏部尚书,几乎把朝政全都包揽下来。得寸进尺的尔朱荣玩起了釜底抽薪之计,他知道河南之地汉化最深,对他的抗拒最强,是元子攸对抗自己的唯一屏障。他开始投石问路,向朝廷举荐自己的党羽担任河南各州的地方官。在尔朱荣眼里,软弱的元子攸肯定会对他言听计从的。

绝境挣扎

可元子攸知道河南之地是自己咸鱼翻身的唯一本钱,绝不能对尔朱荣一让再让,便非常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尔朱荣的要求。尔朱荣没有死心,继续授意元天穆向元子攸重申这一无理要求。面对元天穆的苦苦相逼,元子攸依然死死守住底线不放。

元天穆见游说不成,终于恼羞成怒,说出了大逆不道之语:“天柱既有大功,为国宰相,若请普代天下官,恐陛下亦不得违之,如何推荐数人为州官,竟然不用?(尔朱荣因数次功勋,在讨破元颢后,被前无古人地封为天柱国大将军)”这话已经说得毫无臣子之心了,完全是在威逼利诱:这天下都是尔朱荣打下的,这官员还不是任由他随意安排,你这小皇帝得顺着他的意,有个台阶下就行了。而且话中带话,言外之意便是尔朱荣要是想当皇帝,你也得乖乖地听命于他。

面对这赤裸裸的威胁,元子攸没有丝毫示弱,却敢于针锋相对:“尔朱荣若不为人臣,把我也一并替代;如他还有臣子之节,无代天下百官之理!”元子攸忧愤之下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只要我还是皇帝,这江山就是我的;尔朱荣要是想当皇帝,那么就索性夺过去,我不会这么心甘情愿做傀儡的。

尔朱荣见自己的试探失败,恼怒交加,说出了心里话:“天子由谁得立!今乃不用我语!”但由于当时天下未稳,尔朱荣尚不敢轻举妄动。

趁着关中平定,尔朱荣再次发出试探,向朝廷奏称:“参军许周劝臣取九锡,臣恶其言,已斥遣令去。”九锡之礼是古时天子赐给功勋格外卓著的诸侯、大臣(如匡扶社稷、再造江山)九种器用之物的礼节,如车马、衣服、斧钺、弓矢等,是皇帝赏赐大臣的最高礼遇。按常理而言,尔朱荣的功业获得九锡是理所当然的。元子攸要是大方识趣点,应该早点主动赐予才对,不必等尔朱荣来讨的。

但是九锡之礼在中国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中早已变了味,远不是赏赐之礼那么简单。我们来看看在这之前接受过九锡之礼的都是何人:王莽被西汉授予九锡,结果立马篡位,建立自己的新朝;曹操被东汉授予九锡,他的儿子曹丕后来篡汉建立曹魏;司马昭被曹魏授予九锡,他的儿子司马炎紧接着篡魏建立晋朝。

而与北魏百年对立,只有一江之隔的南朝,九锡之赏和篡位换朝这两者相伴相随的事情更是层出不穷。南朝那几位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都曾毕恭毕敬地接受过前朝的九锡之礼,然后立马接受禅让,改朝换代。由此可知,九锡在那时早已成了篡逆的代名词。北魏自建朝以来,无人享受过此等赏赐。尔朱荣并不满足天柱国大将军一职,他知道接受九锡之礼后,离帝王之位便只有一步之遥,便向元子攸提出了这一要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