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论语·宪问》)
荷蒉,就是挑稻草的人,这个人一听到孔子击磬的声音,就说这个人不是泛泛之辈,是一个有心人,因为磬声里有幽怨之气,他心里装着天下国事,忧心忡忡,他的志在济世救人。荷蒉者也是个高人,一听就知道。他又听了一会儿击磬的声音说,这个人有问题嘛,太固执己见了,不肯放手,太肯定,太自信了!这个时代已经这个样子了,你拉不回来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会惹人烦。
既然回天乏术,为什么不隐退山林、韬光养晦呢?这就是孔子异于常人的地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自己的力量有限,还要去救世,且没有抱怨,没有脾气,没有灰心,对所有的挫折乐观面对。这正是孔子伟大的地方:学问深时意气平。
中华文化里面的智慧就有这样一种作用,能帮助我们体验一种境界,让很多事情豁然开朗。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引用宋词来表述人生的三种境界,对我们来说很有启发。他说,古今以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莫不经过三重境界:第一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很寂寞,但是是做大事业、成大学问必需的开端;第二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很困难,但是要坚持,而且无悔;第三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要寻找的人,突然在灯火阑珊处出现了,那种胜利的喜悦无法言表。
这种境界不能马上给我们带来效益,但可以让我们心胸开阔,可以让我们豁然开朗,可以给我们带来心灵深处的愉悦,融入这种体验,精神上会更加充实和不可战胜,从而助我们成功。
自己真正修养到那一步时,就觉得自己非常平淡,如果心中还有一个观念,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比别人都高明,那就完了。
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晓枫先生对他的学生提出一个要求:531工程,即要求他的每个学生精读5本西方经典哲学书,这是专业,必须读;3本中国哲学经典著作,这些书可能对拿学位、找工作没有用,但可以养气(学习《论语》等经典著作可以养气);最后的1指的是一篇论文。
修习中华传统文化,学习《论语》等经典著作,并不能马上用来找工作或者升职,甚至不能用来对付某些陷害你的小人,但是,可以养气,可以养德,可以让人变得温和、安静、从容,可以补上体验性的思维修养。特别是对企业界的人来说,他们大部分是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所具有的知识大多数是实证性、可证明、可量化的知识。缺乏的是不自我体验性的修养,比如说快乐的体验、人生的境界等等。
学问深时意气平,爱情、婚姻也一样,爱到深处意气平,那种爱得死去活来的爱,其实都不是真正的爱,是情绪化的推动。我们看美女,有的女人,婚前很美丽,婚后数年依然美丽,美得无可挑剔。就像婚姻,蜜月期幸福而且完美,但是无论多么完美,日子久了,终究会变得平淡。平淡久了,也终究会厌烦。厌烦久了也终究会麻木,于是一个又一个邂逅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所以我们看才子佳人的故事,才会看到“始乱终弃”,才会听到女人叹息“遇人不淑”,人世间才会平添了那么多的分分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