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8)

大国游戏 作者:井底望天


而美国在伊拉克的出手,也改变了其战略行为模式。即从越战后通过军事威慑,由代理人出手的方式,改变为亲自上阵,大打出手。但是,军事打击伊拉克,再加上驻军沙特阿拉伯,这都刺激了伊斯兰极端分子,这些人开始了以美国为敌的恐怖活动,最终导致了“9?11”事件,乃至美国在伊拉克深陷泥坑不能自拔的结局,为美国独大时代的终结埋下伏笔。

就在美国势力如日中天的时候,其在东亚的军事布局却受到重创。菲律宾国会拒绝同美国续约,在1992年11月24日把美军赶出了苏比克海军基地,这使得美国封锁中国的第一岛链完全中断。这一事件不仅为中国海军南下南沙群岛,监视马六甲海峡提供了生存空间,也为印度海军在印度洋的扩张减轻了压力。

图110美军航母撤离菲律宾苏比克海军基地,降美国国旗,升菲律宾国旗

图111美国在亚太的岛链布局及20世纪90年代后的发展

美国的第一岛链北起阿拉斯加,经阿留申群岛,到日本本土和韩国,再到冲绳,把俄罗斯的东面和中国北部海岸线堵得严严实实,其南段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中美建交过程中,美军撤出中国台湾而从中间被切断。当年在菲律宾的撤退,就使整个南段军事布局形同虚设。

美国对此的应对策略是,一方面与新加坡签订协议,在樟宜海军基地新建一个深水港,为美国军舰提供停泊、补给和维修服务。另一方面,美国试图通过不间断的联合军事演习和“9?11”后的反恐合作,采取非固定条约的形式,在菲律宾保持事实上的军事存在,并通过巴拉望岛和马来西亚婆罗洲岛的北部领土(沙巴和沙捞越)增加对南中国海的围堵。当然,这些行动都是2000年之后的事。

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1992年以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日本经济因为泡沫破裂难以自拔,亚洲实力格局变化的同时,苏联的解体令欧洲国家发现了机会,迫切渴望填补这一新的空间,于是在1992年2月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Maastricht Treaty),这是欧洲联盟成立的基础。同时,巴尔干半岛上南斯拉夫分裂,开始了历时数年的民族战争。

图112苏联崩溃后,欧共体在1992年正式签订《马约》。

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当时被视为挑战美国的欧盟正式诞生

当时的中国正确地确立了国内的经济改革发展是最重要的国策,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对中国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中国无力也无心在世界事务上挑战美国的霸权,相反还采取了与美国合作的态度,于1992年3月份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对美国来说,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廉价的劳动力和投资机会都是巨大的诱惑,当然不会轻易放弃。但是中国不同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成长为大国的潜力,又令他们担心。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美国国内在对华政策上的争论,而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根据他们不同的商业利益,各取所需,形成了对华外交政策的两大阵营。

一个阵营是“交往派”(Engagement)。这一政策派别主张美国通过与中国进行更多的交往,来确保在中国的发展中获得最大的商业利益,并在这一过程中,对中国施加压力,迫使中国按照美国设计的方向转变。在这个政策的设想中,美国的企业界既可从中获利,而中国又会在美国的影响和压力下转变,成为一个美国可以利用的力量,就像经济发达但政治、军事和外交完全以美国马首是瞻的日本和德国。这一政策要求外国对中国的经济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例如让外国资金在中国的金融等关键行业里控制相当的比重。但同时又意欲逐渐削弱中国的国家能力,甚至不惜暗中支持中国内部的分裂力量(包括国土和思想上的分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