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要不要补钙
“我到底要不要补钙”——大家想要一个明确的答案,遗憾的是目前的科学还没有可靠的依据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问题的复杂性在于:首先,对于中国人,根据食谱特征和人体特征,可靠的钙需求量的研究还很缺乏。你可以借鉴美国的标准(成年人每天1000毫克),也可以采用WHO和FAO对骨折高发区的推荐量(每天400~500毫克以上),还可以认为自己不属于骨折高危人群,连这个量都不用。其次,每个人的食谱相差很大,不仅是其中的钙含量,其他的食物成分对体内的钙平衡也有影响。
不过,一个比较美丽的事实是:钙对于人体基本上没有危害。血钙过高可能会产生一些严重后果,不过只要不把钙片当零食吃,正常食谱中的钙和补充的钙片一般对血钙没有什么影响。当然,过多的钙会影响铁、锌、锰、磷等成分的吸收。美国制定的每日最高摄入量是2500毫克,意思是只要不超过这个量,就可以认为不会产生副作用。但是钙能与一些药物发生反应,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对于常规补钙的人来说,服药前应该咨询医生所服的药物是否会被钙影响。
钙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但是我们每天需要多少尚不清楚。补充很多的钙并没有广告中所鼓吹的那些“功能”——那种“腰酸背痛腿抽筋”服了某某钙就活蹦乱跳的广告,如果在美国的话是违法的。不过,对于那些容易缺钙而食谱中钙又不多的人,适当补钙还是有必要的。就普通人而言,正如《美国膳食指南》所指出的那样:营养成分应该主要从食物中获取……膳食补充剂,虽然在某些情况下被推荐,并不能代替健康的饮食。
食盐加碘,何去何从?
从技术的角度说,碘盐之争的焦点实际上在于:我们需要多少碘?食盐中的碘是否过量了?
最近,关于食盐加碘的争议非常热烈,专业概念频频出现。不仅是普通公众,某些媒体和评论家对于它们的意义也不甚了了,使得许多议论出于误解,甚至以讹传讹。
2010年7月26日,卫生部就新编制的《食用盐碘含量》(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新标准拟将国家现行标准规定的食盐碘含量20~60毫克/千克修改为20~30毫克/千克,碘含量上限减少了一半。这条新闻一出,很快被解读为“我们吃碘过量了”,很快成了时下的热门议题。然而,面对这个公共卫生领域里的复杂问题,我们该何去何从?这就必须从了解基本概念开始。
我们最常听到的碘摄入量是指一个人平均每天吃进去的碘的总量。在饮用水和食物中,通常也会含有一些碘,不过在多数地区,这部分碘的总量比较小,远远不能满足人体需求。所以,世界大多数地区都是需要补碘的,只有在少数沿海地区例外,那里的饮用水和农产品的碘含量比较高,如果食物中经常有海产品的话,碘含量就更大。但对于个体而言,这个量很难准确计算,相关研究中往往只能选择估计一个地区的平均值。
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参数是尿碘含量(UI值),以每升尿液中的微克数来表示。因为摄入人体内的碘有90%以上最终会进入尿液,这个量可以比较灵敏地衡量摄入的碘的总水平,理论上可以作为测量个体的尿碘含量的方法。不过,这个值受被测当天饮食情况的影响很大,且个人某天的尿碘值也意义不大。因此,通常是测量一个地区的尿碘总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