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变通(3)

耍聪明的中国人 作者:石之轩


在一些门户类的岗位上有点小小权力的人,他们办公室的墙上往往挂着不止一张牌子,牌子上写着办事的程序、原则以及有关制度,当然,还有办某种事需要提供的材料。不过,有小小权力的人心中明白那些东西都是给外人看的,他自己清楚哪些程序可以省略、哪些材料可以不要、哪些原则可以违背。如果亲朋好友、熟人来办事,那自然是大开绿灯,不但可以省略的程序予以省略,不能省略的也尽量省略,材料不全也没关系,完全能够变通,先办事,缺少的材料以后再补上。够条件给办,不够条件就创造条件给办,总之,务必要将一切可能变通的地方都予以变通。当然,这种变通也可以看做一种交换,给亲朋好友、熟人变通地办了事,今后,去他们那儿办事,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变通,即便亲朋好友、熟人没有权力,那也可以交换来其他资源。

陌生人如果两手空空地来这种地方办事,要想变通一下办理,那几乎是不可能的,绝对得按制度来、按程序来,不刁难、不人为地给你设置障碍,那就算格外开恩了。

二、变通的具体技术

A. 变化名目

变化名目,就是改换一个名字,以避开规定、制度,绕开某种不便、不利。据说元朝时,元蒙统治者嫌汉人太多,难以统治,就巧立名目杀汉人,他们听说汉人之中张姓最多,于是就在关口要道处,命守兵查验往来汉人的姓氏,凡姓张的就揪出来杀掉。汉人们知道了此事的内幕,到了关口,姓张的就改口姓王姓赵,以便保住性命。后来朱明兴起,遍地的汉人都起来了,高喊着“杀鞑子”,元蒙贵族抱头鼠窜,此刻也不敢显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了,只说自己是汉人,就以鞑为姓,写作“答”,这才活了下来。如今在陕西西安,还有姓答的,族中古老相传,都说他们的祖先就是当年的蒙古贵族,为了避免汉人报仇,不得已下才自认是汉人。

这就是变通了,仅仅改换一下姓氏,就可以避过大难。

好一点的中小学,因为家长们盼子成龙心切,都想将孩子送进来读书,学校于是据此制定政策:凡户口不在本学区的,必须交借读费才能进来。后来,借读费名声不好了,上面发文禁止收借读费,学校于是就变换名目,不收借读费了,专收择校费,名字变了,实质内容却丝毫不变,等上面连择校费也禁止时,那就再创造一个名词,叫做“赞助费”,并申明是学生们自愿交的。当然,你不交完全可以,不交别上我们这个学校就是了。

如今在某些单位,这种变换名目的变通十分常用,一般来说,主要用在财务做账报销上。因为任何一个单位,在财务上都有很多条条框框的规定,这个能报那个不能报的,上级也会有很多政策,对某些开支进行限制,但是这些都是能变通的。比如上级规定不许大吃大喝,对每年的招待费用作出严格限制,不准超过某一个标准,为了避过这个限制,就将吃喝费用改以其他名目入账,比如改成召集会议的费用、考察学习的费用,假如上级对考察学习的费用也加以限制,那就改成支农款项,或者其他上级不加限制的款项。

这种变通需要的技术性不高,只需要弄些其他用途的收据发票就行,但实用性非常好,对上级的种种限制,对财务上的种种制度,可以说像摧枯拉朽一般,即刻将它们破解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