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理念之争(2)

算计 作者:祝和平


胡六的方案是做了PPT的,他先从市场调查的数据说起,然后说了思路。他认为当前存在的最大危机不是《海城商报》的冲击,而是队伍的整顿和市场销售模式的调整。因为目前海城有五份都市类报纸,排在第一梯队的有《海城晚报》、《海城早报》,还有就是《海城都市报》,而早报和晚报都隶属于报业集团,统一交给报业集团发行总公司发行,剩余的《青年报》和《经济报》量都不大。订阅数“都市报”和“晚报”基本持平,零售以“早报”遥遥领先,“晚报”次之,“都市报”第三,广告三家基本持平。现在新的报纸一来,在短时间没办法把订阅这一块立刻上一个台阶,所以他们一定会在重点零售市场上兴风作浪,而在第一梯队中零售又以本报最差,如果不改变销售模式,那也许本报的零售读者会成为流失最多的一份报纸。

胡六的这一番分析赢得了下面几个零售区域经理的一致点头,他们身在一线,深知市场对本报的看法。但以张文、邓林、刘汉城为主的阵营首先对这个观点发出了挑战。

张文认为,从本报订阅的情况来看,我们报纸的读者忠诚度是最高的,反而不应该是流失最大的。

邓林认为,本报的读者群体比较低端,而《海城商报》的读者定位光从报名上看就会比较高端,两个读者群体不重合,本报不会受到最大的影响,反而会在这次竞争中浑水摸鱼,或许可以成为最大的赢家。

人力资源部经理刘汉城认为,零售市场的盘子就这么大,它一个新来的报纸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所作为,就算在零售上短时间会有一定的突破,受伤最大的也应该是“晚报”,因为“晚报”这几年每况愈下,从原来的一枝独秀,到现在的三足鼎立,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它的读者稳定性是最差的,“商报”抢夺的市场份额最大的应该是由“晚报”给出的;次之会是《青年报》和《经济报》,这两张报纸里面,受伤最重的应该是《经济报》,因为它和“商报”一个定位为商,一个定位为经济,定位是相同的。

刘汉城的发言引来保守派,尤其是物流中心的经理们的一致认同。连陈成都频频点头,认为刘汉城不应该管人力,管市场都绰绰有余了。

胡六心底大骂,都是他妈的一群自以为是的饭桶,难怪做得差。但他不得不耐心地给大家解释,他和“商报”的东家很有渊源,因为自己是从那里出来的,他们无数次地开疆扩土,报纸的定位都是以“都市报”的标准走的,这次之所以叫“商报”是因为这个刊号,必须借这个名字上市。而且这个城市已经有了一份“都市报”了,它不可能再出一份“都市报”。但内容的制作上,一定不会定位为高端群体,因为这个报社的数次外地扩张,都习惯高举高打,目标读者是以城市的中低端为主的,他们习惯在短时间内把发行做到绝对优势,自然不会挑选一个艰难的高端读者群体去做。因为那样报纸的影响力在短时间内绝对没办法提升,对广告的经营也不利。

胡六的这些观点没有得到支持,大家都认为这些年起来的几张报纸,新出的阶段都不错,后来就都不行了。例如《经济报》和《青年报》,他们都曾在创刊初期显赫过,现在怎么样了?还不是半死不活的成了垫底的?

接下来一个上午都围绕着这个话题争论不休,直到过了吃饭的时间。

胡六感觉到了这个团队的故步自封和自以为是,他知道下午的会议将会更加艰难。但他别无选择,必须要说服他们,不然市场可不会给他们面子。但他所不知道的是,下午,更大的麻烦在等待着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