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节:美国有完胜的把握吗?

低碳阴谋 作者:勾红洋


六、美国有完胜的把握吗?

杀敌三千,自损八百。

“碳关税”将对国际贸易形势产生什么影响,甚至美国“价值观研究中心”主任马克?W?亨德里克森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文章中悲观地写道:很显然,无人能够回答这个“超级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碳关税”法案获得通过,就犹如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一样,将带来很多不可预期的负面效果。

这个道理美国人是懂的,这也是通过血的事实得来的教训。

在美国不长的历史上,贸易壁垒玩的是相当纯熟,不过最抢眼的还是1929—1933年的那次。那次的“以邻为沟壑”,不仅让美国元气大伤,也让世界人民和美国人民一道享受了经济的下降螺旋。

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中,美国于1930年6月通过了贸易保护主义法案——史默特—哈利关税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这个法案从提出,到争论,最后通过,被一些经济学家视为导致大萧条的祸首之一。

在通过“史默特—哈利关税法案”以后,美国人源远流长的贸易保护传统达到了史?前例的高度。尤其是对制造工业产品,进口关税平均是40%~50%,常常超过60%以上。相比于美国上一次的高关税额的1891—1894年要高出了5个百分点。

这个贸易保护主义法案,当时有1028个经济学家签名反对。汽车大亨福特甚至到白宫待了一晚,试图说服美国总统胡佛否决这个法案。而摩根银行总裁拉蒙特,差不多是要跪下来求了,但该来的还是来了。

结果就是报复美国的高关税。在1931年底之前,25个国家提高了对美国产品的关税,导致了新一轮的保护主义在世界蔓延。

1929—1934年间,世界贸易减少了66%。当然不能把所有的减少都算到关税的变动上来,因为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在萧条中萎缩。不可否认,这个法案在当时的情况下,对大萧条的严重程度,从广度到深度,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美国自己的数字来看,1929年美国进口13.34亿美元,出口23.41亿美元,到了1932年,进口降到了3.9亿美元,出口降到了7.84亿美元。进出口两头都没了2/3,自然对就业机会有影响。而国家贸易的急剧减少,自然就会打击大家的出口业。

图表:1930—1937年美国GDP变动情况

自那以后,美国人似乎变得聪明一些了,?敢再轻易玩这种昂贵的游戏。一旦美国把盘口开得太大,就没有赢家了,神通广大的美国概莫能外。即使美国已经磨刀霍霍,想对其他国家开刀,但最后还是忍了下来。

2002年3月5日,被评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为愚蠢的总统”——布什先生决定根据美国特色的“201条款”,对进口钢材实施最终救济方案。根据这一方案,美国将对进口的钢铁产品实施为期三年的关税配额或高达8%~30%的关税。

被这一方案伤着的不仅有中国,还殃及到了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乌克兰、巴西等国,把世界上主要的国家都得罪遍了。

?美国这一牛仔做派迅速激起了利益相关方的强烈反对,纷纷在日内瓦与美国进行理论,大家引经据典,唾沫横飞,唇枪舌剑,就差把房子给拆了。

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熊熊烈火,看似要被美国点燃。结果呢,中国、欧盟、韩国、日本等国手中攥着的“旧船票”仍能登上美国这艘“破船”,还是赵本山大叔那一句——涛声依旧。

为了照顾选民的情绪,大家尽可以在国际上摆姿态,吼嗓子,但到最后都不愿意把脸皮彻底撕破了。地球村就这么大,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不然彼此以后怎么混,所以最后只能搞一些低烈度的贸易战,做到尽兴,不能把大事给搞砸了。

在次贷危机的紧要关头,任何贸易保护主义的举措都可以引起连锁反应。这个简单的道理美国人明白,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也明白。这个时候大家需要的是面对困难的勇气,都要拼着老命给国民打气,至于大规模的贸易保护,那还是算了。

这不仅让人们想起著名的“炉边谈话”。

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8天,他在总统府楼下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罗斯福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总统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

罗斯福以亲切诚挚的声调、质朴实用的语句,对全国人民就银行暂停营业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劝告和教育。“炉边谈话”为政府和新闻界之间架构一座沟通的桥梁,也达到了政府通过传媒稳定民心的功效。

所谓气可鼓,不可泄。美国在次贷危机的紧要关头,是不太敢给世界经济开一副猛烈的泻药。

咱们的温总理也在到处宣扬,“信心比黄金还宝贵”,当然最后的讲话会落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实处,其实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个关头,谁能输得起呢?

“碳关税”如果一开征,其杀伤力将是巨大的,对贸易发展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假设即将到来的世界贸易大战中,美国能做到毫发无伤吗?能做到一剑封喉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美国人民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准备好,那可不是光喊几句口号,说几句冠冕堂皇的话就了事的,那需要踏踏实实的心理及生理的准备。

美国人首先要有过苦日子的准备,从此就要和那些从中国进口来的廉价商品道别了,以前每天换上一件新衬衣,扔掉一件旧衬衣的日子就一去不复返,需要经常洗衣服,需要计划和节省。

这不是要了美国人的命吗?拥有选票的选民可是第一个不答应,哪个政客敢将美国人民的幸福、舒适的生活作为迁升的筹码,还想不想混?早被唾沫星子给淹没了。

很多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线已经转移到了国外,这些生产线在一时间能建起来吗,估计把中国的孙悟空派去也不行,任凭孙猴子把身上的毛拔光,变出无数个孙行者、行者孙、者行孙来。

养尊处优的美国人能再干粗活、累活,拿微薄的工资吗?这个想法好邪恶,想都不能这样想。美国人的高工资是美国人身份的象征,怎?能和发展中国家相提并论呢,不是自降身价么?

再说一个数据,大家可以帮美国人民算一个经济账。有专家估计:“如果美国对进口钢材征收20%的关税,可以挽救9000个钢铁工业的就业机会,但消费行业会失去7.4万个就业岗位。”

估计大家也关心这个账是怎么算出来的,但已经对于深陷在全球化这个游戏里的任何人想不再玩这个游戏都成为不可能。更何况美国已经严重染上了“金融鸦片”瘾,想匆忙戒掉已经不可能。

从种种迹象来看,美国人搞贸易保护主义,想完全把其他国家商品都拒之门外,就算有心也无力了。就像一个80岁的老头子娶一个20岁如花似玉的妻子,想象一下是可以的,但真要动作,那可是会要老命的。

现实是残酷的,美国仍然一直在失血,美国如果迅速开征“碳关税”,可能是找死,但如果不有所作为,任由工作机会被国外抢走而无动于衷,这无疑是等死。

在两种不同的死法面前,会有什么样的抉择呢?

无论怎么假设,美国人最终是需要工作机会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生活的来源。靠次贷,美国已经向全世界借了一遍钱了,最后成功赖账,但这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玩下去。

当美国人民已经负担不起沉重的国债利息的时候,美国人民只有考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截至2009年12月,美国已经有12万亿国债,这在富国们中,虽然并不是最多的,高的还有日本、英国等,但这个数量绝对是最大的,它每天都要支付巨额的利息。

次贷危机是一个分水岭,它将越来越多假设的最终结果都揭晓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