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节:气候谈判背后是赤裸裸的国家利益(2)

低碳阴谋 作者:勾红洋


发展中国家本来是凑热闹,打打酱油,看有没有好处捞一笔的,现在却要承担富人们无度挥霍的后果,这是哪门子事啊,发展中国家心里情绪一直很大,坚决不替发达国家买单。

但发展中国家受到强大舆论的压力,被要求参与全球减排,头一下被搞得很大。在气候谈判中,发展中国家一直坚持《框架公约》相关规定,拒绝承担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义务。

如果坚持要让发展中国家减排也行,那也让些利益出来,发展中国家一要资金,二要技术。但在这两样上,欧美等国又耍起了滑头。

在技术转让问题上,发达国家辩称减排技术都掌握在私营企业手中,存在知识产权问题;资金问题上,发达国家表示应通过市场机制解决。

这样没有诚意的买卖,发展中国家当然认为是发达国家的托词,缺乏诚意。

美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以占全球3%~4%的人口消耗了全球约1/4的资源,按理是减排的重点单位,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美国却是态度最消极的。

能在国际上博得好名声的事美国人肯定愿意干,但要考虑它的成?。1998年7月克林顿政府公布了一份经济顾问委员会的报告,这份报告认为通过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按照清洁发展机制进行排放交易,可以使美国减少原先估计花费的60%就能达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2012年的排放要求。

但这个减排成本对美国人来说却认为比较大,包括国会预算办公室、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管理局等经过认真的经济评估,认为履行《京都议定书》有可能会大幅降低美国GDP增长。

因此美国在气候谈判上的策略便是,如果要减排一起减,不能仅让美国带头,要死也要拉个垫背的,而发展中国家很难作出让步,这给美国一个最好的借口。

权利和义务的动态平衡支撑着国际合作的有效开展。

对美国来说,《京都议定书》并不具备上述的特点,或者说美国在减排方面,只有义务,没有权利,这样吃亏的事美国人并不甘心的。

义务的承担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效益,那唯一的办法就是用道德来约束了。美国资深经济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阿克罗夫说得就很明白:“这(治理全球变暖)不是一个成本与收益问题,而是一个道德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道德问题,美国前国务卿赖斯给了国际社会一?明确的答案:“政策的制定应该从国家利益出发,而不是考虑虚幻的国际社会效益。”

美国一直对减排无动于衷,但由于美国的国际地位,任何国际上的事离开美国也玩不转,所以,每次谈判都会给美国留一些空间,力争把美国争取过来,试图在道德上不断感化美国,让他为人类崇高的减排事业作出一些应有贡献。

但从最近20多年的发展来看,美国这位土财主一直有些固执,任由欧洲不断开导,就是冥顽不化。

所以说,美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作为地球村里的警察,其他人能拿他怎么样呢?

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奥巴马,让人跌破眼镜,其实和平奖从来都是政治工具。它一般奖给“已经立功”的人,如戈尔巴乔夫之类,但奥巴马刚刚上任,颁个奖给他,又是为何?

我们也可以看出欧盟试图走捷径,先给奥巴马戴个高帽子,换取美国在气候谈判等问题上的让步。美国国内对这个奖项并不在意,冷嘲热讽,奥巴马自己心里也有数,低调领奖,也可以看出,美国并不吃欧盟这一套,不会因为一个和平奖被欧盟拖下水。

美国的单边主义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得比较充分,只要不符合美国利益的,就算刀架在脖?上也不行,更何况有谁敢把刀架在美国的脖子上呢?美国早已经修炼成人精了,何惧国际上的一些道德批判呢?

在《联合国海洋公约》的签订上,美国表现得最为张弛有度。

由于科技的发展,陆权时代被终结,海洋时代到来。在一个水面占了70%的水球(而不是地球)上,谁掌握海洋谁就掌握世界,这才是大国的根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