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大学(10)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 作者:李开复


几个月下来,我发现自己在计算机方面相当有天赋,而且远远超过我的数学天赋。我和同学们一起做编程,他们还在画flowchart(流程图),我就已经完成了我所有的题目。考试的时候,我比别人交卷的时间几乎早了一半,我发现自己不用特别准备,就可以得高分,同学们说我是“计算机天才”。通过学习计算机,我还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未来这种技术能够思考吗?能够让人类更有效率吗?计算机有一天会取代人脑吗?”而我知道,解决这样的问题才是我一生的意义所在。

当时,IBM PC还没有推出,我们的功课都是在两台大型机上执行的。一台是上百万美元的IBM S/360,它的速度是16MHz!不到如今一台普通PC(至少2 000MHz)的1%(虽然它的价钱贵了1 000倍)。更让人不能相信的是,使用这台IBM,我们要把程序打在一叠卡片上面,每张卡片是一条程序的指令,每一个指令都要用穿孔机(card punch)刻出孔来表示,然后,我们把一叠卡片放入读卡机,几分钟后,IBM处理完毕,把结果打印出来。十次有九次打出来的是“程序错误”、“编译失败”等问题,但是,我们没有任何工具,只有自己一行一行地去找错在哪里。没有屏幕,没有互动,用卡片输入,在纸上输出。白天,这台机器主要是学校用来排课,到了晚上才轮到学生用。往往到了半夜,还有很多红着眼睛的学生在那里,翻着一张张卡片来找自己的程序为何出错。

另外一台大电脑是DEC VAX 11/780。这台号称“迷你电脑”的中型机也是个庞然大物,价值数十万美元。但是,学生们都疯狂地喜欢这台电脑,因为这台机器不用打卡,而用上了分时(time-sharing)的技术,可以让几十个人实时地分享这台电脑。每一个学生能够很容易地用一台终端,接到机器上,感觉就像整台DEC只属于自己,但是其实每一秒钟都被分割成很多份,用户轮流使用。就是在这台DEC机器上,我学会了编程,发掘了我在计算机方面的天赋和兴趣。

我每天都盼望着晚上去电脑室,每晚都过得特别快乐,往往一不注意就是一个通宵,第二天自然要逃课了。我深深地体会了那句话:“You are good at what you love; you love what you are good at (兴趣就是天赋,天赋就是兴趣。)”

著名记者怀特?霍布斯说,“成功就是当你醒来,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年龄多大,你很快从床上弹起,因为你迫不及待地想去做你爱做的、你深信的、你有才华做的工作。这工作比你个人伟大、神圣。你迫不及待地要起床,跳进它的怀里。”当时,我在计算机方面的表现和天赋给了我强烈的自信,也给了我对这个专业的向往和热情。而这份热情更激发了我在计算机方面的兴趣,让我自发地读书。我分明感觉到一种向前的动力在指引着我。于是,“放弃政治科学”的火种,也在心里越烧越旺。

大一第一学期期末,我开始在计算机中心打工,酬劳虽然不多,但也是一种鼓励。同学们有什么计算机方面的问题,都会来找我解决,当时,“会计算机”在学校里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太酷了。那时候,我的ID都跟别人不一样:一般人的ID都是“院系名+姓名”,比如学计算机的就是“cs kaifulee”,学政治的就是“ps kaifulee”,而我的是“cu kaifulee”,cu代表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李开复,和校长一样,多牛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