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5 广州的跨国“红顶”商人(2)

洋行之王 作者:刘诗平


散商在中国的经营活动由东印度公司广州管委会监督管理。东印度公司为了独占对华贸易,规定在每个贸易季度结束后散商必须离开,因此散商们的许多业务常常由驻广州的东印度公司管委会代为经营。

随着散商对华贸易的扩大,他们想在广州设立常驻代理机构的愿望日益强烈,因而假借各种名义滞留广州。

1780年,广州的散商被东印度公司清理后,英国散商亨利?柯克斯(Henry Cox)依然留了下来。柯克斯的父亲詹姆士?柯克斯(James Cox)卖钟表八音盒等“打簧货”给广州十三行行商。此时的广州,作为西方商人与大清帝国开展贸易的唯一城市,也是清朝皇室唯一的舶来品供应地。钟表八音盒等“打簧货”陆续从这里送入皇宫,成为皇帝及宫廷内外把玩的时髦洋货。现在的北京故宫依然保存有一些詹姆士?柯克斯制造的钟表。钟表在西方早已成为一种作息计时的工具,西方人共同遵守时间,生活在一种团体纪律和工作制度之下,但其传入中国多年,却并未改变当时国人的时间观念。时钟不过是摆设、玩物,而非作息计时的工具。欧洲人守时的习惯,也并没有对中国人产生明显影响。钟表所折射出的东西方不同的时间观,正是东西方在器物、体制和思想意识层面存在差异的具体表现。

詹姆士死后,亨利?柯克斯来到广州代父收取一些已经交货的账款。由于一些行商破产,柯克斯有时以收取货品替代,因此逐渐在广州做起生意来。这个英国“打簧货”商人――“柯克斯老爷”,在1782年与丹尼尔?比尔(Daniel Beale)、约翰?里德(John Reid)合伙建立的商行――柯克斯?里德号,正是日后渣甸?马地臣行(怡和洋行)的源头所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