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愿景和志向目标不同。志向目标类似于一种方向,一个大标题。愿景是特定的目的地,是你渴望的未来图景。志向目标是抽象的、梗概的;愿景则是具体的、明确的。志向目标可以是“提升探索太空的能力”;愿景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让人类踏上月球”。志向目标可以是“尽力做得最好”,是“优秀”;愿景则是“跑一英里用时四分钟”。
真的可以这么说,在愿景建立之前,什么都不会发生。但同样也可以说,愿景背后如果没有对志向目标的领悟,没有召唤,那愿景也只是个漂亮的想法-一切都只是“喧哗与骚动,没有任何意义”。
反过来,没有愿景的志向和目标,缺乏对适度规模的把握。“你和我都喜欢网球,喜欢谈论击触地球、打反手球、追接超速底线角球的刺激,以及打制胜球。我们可能谈得很开心,但随后却发现,我在准备当地乡村俱乐部的网球赛,而你却在准备参加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我们虽然有共同的热情和爱好,但精通的程度完全不同。在我们确认心中的规模范围之前,也许我们认为我们在沟通,但其实我们并没有沟通。”
从本质上说,愿景是内在固有的,不是相互比较的。你渴望它,是由于其内在的价值,而不是因为它把你带到和别人相互比较的某个位置。相互比较的愿景(relative vision)也许在过渡阶段是合适的,但它很少能带你走向卓越。比较和竞争也没有什么错。competition(竞争)一词的原意是“striving together”(共同奋斗,来自拉丁语competrere),它是人类迄今为止发明出来的、让每个人都发挥最佳状态的最好模式结构之一。但是,竞争过后,愿景已经(或未能)实现之后,只有你的志向目标才能让你继续前行,让你开发出一个新的愿景。这是对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对你的愿景进行不断聚焦和再聚焦的过程。
愿景包括许多方面。有物质方面的,比如想在哪里住,银行里存多少钱。有个人方面的,比如健康、自由和对自己的诚实。有服务方面的,比如助人为乐,或者对某个领域的知识开发作出贡献。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的一部分。现代社会总是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物质方面,而同时又给我们的物质欲望加上一种犯罪感。西方社会强调我们的个人愿望,比如在某些圈子里,对于身材匀称的崇拜几近盲目的程度-然而,我们却相对很少注意我们服务的愿望。实际上,表达服务和作贡献的愿望,是很容易让人感到天真或可笑的。事情也许如此,但从与数千人交流的经历中,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个人愿景包括了所有这些层面,还有更多。还有一点也很清楚,即要保持一个与主流社会不同的愿景,是需要勇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