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顿河上游战局(上):突破匈牙利防线
由于斯大林企图夺取利斯基-坎捷米罗夫卡铁路,使德B集团军群成为红军的下一个目标。在其当面,苏军由北向南,展开了502400人的庞大部队,包括:
西北方向,布良斯克方面军第13集团军,部署在叶列茨战线;中段,沃罗涅日方面军,部署在沃罗涅日地区,并在顿河右岸控制着一些登陆场;南面,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
其中沃罗涅日方面军最为强大。下属第38、60和第40集团军,独立步兵第18军,空军第2集团军,以及新编入的第3坦克集团军。1月中旬,沃罗涅日方面军兵力为347200人,有909辆坦克,208架飞机,各步兵师平均兵力7000人。
当面德军及其盟友总计30个师,约40万人。包括:
北面的德国第2集团军主力;中段匈牙利第2集团军,德国第24装甲军;防守南部的意大利军残部。
至于红军的目标,利斯基-坎捷米罗夫卡铁路线,则位于匈意军负责的中南部战线。也就是所谓的奥斯特罗戈日斯克-卡缅卡-罗索什地域。防守这段战线的轴心部队,由北向南,依次为:
第4、7匈牙利军,有7个匈牙利步兵师,每个平均约12000人,2个军总兵力10万人;意大利阿尔卑斯军,3个师,每个师平均约10000至16000人;德第24装甲军;意大利第2军。上述部队,主要由匈第2集团军司令亚尼大将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司令加里博尔迪大将指挥。
匈军的预备队主要是匈第1野战装甲师。该师1942年6月拥有121辆坦克,包括22辆Ⅳ号,其他基本是老旧的38T。为了加强匈军的反击力量,希特勒还派来了德第168、26步兵师,第429步兵团,第559坦克歼击营,第700装甲支队(3个轻型坦克连,1个中型坦克连),第190强击火炮营(32辆强击火炮)。这些部队以及匈第1野战装甲师,基本都隶属于1943年1月12日组建的“克拉默”军,拥有约200余辆坦克和强击火炮。“克拉默”军大都被部署在匈军负责的中段战线。对意军负责的南部侧翼比较忽视。
在匈意军当面,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展开了主力。包括第40集团军(加强有第86、116、150坦克旅),第18独立步兵军(加强有第96、192坦克旅,第262重型坦克团),第3坦克集团军。总计624辆坦克。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也将从南部协同。以上合计约近30万兵力,900辆坦克。战役主要由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戈利科夫负责。为了监督协调各方面军,斯大林还派来了最高统帅部代表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前者在这个冬天一直奔波于各个战场。
红军用三周时间完成进攻准备。通过侦察,他们发现和北面德第2集团军相比,匈军防线比较薄弱。阵地包括两个防御地带。第一个防御地带深度6公里,第二个16-20公里。纵深内没有什么坚固工事。而在南部坎捷米罗夫卡地域,刚刚败退下来的意军,甚至还来不及构筑什么阵地。
了解到上述情况,戈利科夫决定将主攻方向对准敌方南翼。为此,他将第3坦克集团军集结在塔雷-坎捷米罗夫卡地区。该集团军司令员是雷巴尔科将军,编有第12、15坦克军,第7骑兵军,4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3个独立坦克旅。纸面上有坦克493辆。
但该集团军实际能用的坦克并没有那么多。一直到1942年12月底,第3坦克集团军都隶属于大本营预备队,配置在图拉以南地区。从1942年12月29日开始,该集团军被调往前线。由于铁路终端距离战场太远,第3坦克集团军在结束火车运输后,又依靠自己的车辆行军200-250公里,主力于1月13日到达集结地区,而第113、195坦克旅,直到进攻前夕才到达。全部493辆坦克中,实际到达集结地域的只有371辆,其余都在行军中因为机械故障而掉队。
红军的准备进行地非常隐蔽。可能暴露意图的战斗侦察被绝对禁止,部队调动几乎都在夜间进行。虽然德国人战前似乎闻出一点味道,希特勒还下令给匈军补充反坦克炮并增派援兵。但仆从军自己的反应却颇为迟钝。1943年1月7日,匈第2集团军参谋长科瓦奇将军还向布达佩斯报告说,苏军针对该集团军的进攻是不太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