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书评
纵是天才亦枉然
作者:小贝
导言:《纽约客》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的开头搬出了《柯林斯词典》对“异类”的解释:“Outlier:名词。1.离开主体或者相关本体的东西;2.一个在数值上能与其他样本显著区别开的可观察到的统计量。”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用“异类”这个词比喻那些与众不同、成就非凡的人,并认为他们的成功不仅因为拥有一定的天赋,还受益于非凡的机遇和文化传统。“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来自一粒坚硬的种子,但我们是否知道照耀他的阳光,知道他们植根的土壤,知道他们能够幸运地躲避野兔或者伐木工人的遭遇?”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和智商这种天赋间的相互关系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如果一个人的智商(IQ)达到了120左右,那么再增加智商并不会在现实世界给他带来明显的优势。英国心理学专家利亚姆?哈德森说,一个人的IQ就如篮球运动员的身高一样,只要超过了一定身高,身高优势就不再明显。一个6.8英尺个头的篮球运动员并不见得就比低他2英寸的球员厉害。篮球运动员只要达到一定身高就够了,一个人的智商也是这样。智商的作用有一定限度。
马尔科姆从这个论断得出了一些有趣的推论:按照我们已知的智力方面的知识,像分出跑步运动员的名次一样,对高校进行排名是毫无意义的。从IQ的绝对分值看,美国乔治敦大学的学生也许没哈佛大学的学生聪明,然而毫无疑问的是,他们都是聪明的,从乔治敦这样的大学毕业的学生也可以像哈佛毕业的学生一样,在将来获得诺贝尔奖。
心理学家贝瑞?史瓦兹甚至呼吁名牌高校放弃他们复杂的入学测试程序,只要让那些达到高校入学标准的学生像抽奖中彩票一样随机选择高校就可以了。“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群体,够格的和不够格的。够格的人可以被接纳,不够格的人就拒之门外。”
成功不仅跟个人的预见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有关,还需要这些可遇不可求的外部因素:你出生在何时何地,你父母的职业以及成长环境。好多位犹太裔律师有幸得到了这些优势:他们的父母从事的都是服装业,将工作需要有自主性、挑战性以及付出多少就有多少回报的想法潜移默化地熏染了儿女;他们出生于30年代,能享受到人口出生低谷带来的各种好处。
亚洲人的文化传统则决定了他们在数学方面的能力显而易见地高出许多同龄的西方孩子。每4年,一个由许多学者组成的国际组织都会组织一次高难度的中学数学竞赛TIMSS。当学生们坐下来参加TIMSS竞赛时,他们同时还必须填写一份问卷。这份问卷包括很多内容,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数学的看法,以及对朋友的描述,这是个长达120道题的问卷,因此很多学生都留下10到20道题未能作答。
有趣的是,参加竞赛的各国选手,数学竞赛结果的排名跟回答问卷题目数量的排名几乎完全一致。换句话说,如果来自某个国家的学生能长久并专注地回答一份冗长的问卷上的每一个问题,那么通常这个国家的学生也具有解决数学问题的卓越能力。
“想象一下,如果每年世界上的知名城市全都举行一场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并且每个参赛国家都派出一组由高中生和初中生组成的小队加入1000名参赛选手的阵营,那么,不需要考任何一道数学难题,就可以精确地得知每个国家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的排名。我们只需要观察一下哪个国家的文化最注重工作态度,就可以预测哪个国家的数学能力最强。”
谈论擅长数学的亚洲人、聪明的犹太律师和一些民族一味服从上级的文化传统,可能会被认为是种族主义,但马尔科姆说,他所说的文化特点并非一成不变的,有例子表明它们是可以改变的。
出生在欧洲还是美国,命运也会不同。马尔科姆最近在接受《独立报》采访时说:“你上了常青藤盟校是因为你的父亲在那里上过或者你是一名运动员。有研究表明,欧洲的底层阶级比美国人有更多上升的机会。在美国你一旦富有了就会一直富有,但如果你处于底层,从统计学上说就永无出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