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观点是不是比较偏激?假如您十几岁的女儿发现自己必须在两所大学――哈佛大学和位于华盛顿特区的乔治敦大学之间做出选择,您会希望她进入哪所大学?我想您会选择哈佛,因为哈佛是“好”学校。只有在美国大学本科标准入学考试(SAT)的分数处于前面10%或者15%的学生才可能进入哈佛。
但是,如果按照我们已知的智力方面的知识,像分出跑步运动员的名次一样,对高校进行排名,却是毫无意义的。从IQ的绝对分值来看,乔治敦大学的学生也许没哈佛大学的学生聪明,然而毫无疑问的是,他们都是聪明的,从乔治敦这样的大学毕业的学生也可以像哈佛毕业的学生一样,在将来获得诺贝尔奖。
近来,心理学家贝瑞·史瓦兹(Barry Schwartz)呼吁名牌高校放弃他们复杂的入学测试程序,只要让那些达到高校入学标准的学生像抽奖中彩票一样随机选择高校就可以了。“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群体,”史瓦兹说,“够格的和不够格的。够格的人可以被接纳,不够格的人就要拒之门外。”虽然史瓦兹也承认他的想法在现实当中无法被人们接受,但他说的绝对是正确的。正如哈德森写的那样(记得他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之间,曾对英国顶尖的男生寄宿学校进行了调查):“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个真正聪明的小孩,那就完全没有必要知道他的IQ是多少。”1
让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正产生比较严重影响的例子。密歇根大学法学院制定了一项针对来自弱势群体报考者的赞助性行动计划――这正如美国很多顶尖教育机构做的那样。密歇根秋季注册入学的学生中,大约10%的学生属于少数族裔,假如法学院不放松对这群学生的要求――不降低他们入学标准考试的录取分数以及大学毕业的评分,而是和其他学生一样――那么这群学生的比例可能会降到3%以下。而且,如果您将法学院少数族裔和非少数族裔学生的评分进行对比,就会发现白色人种的学生表现更好。这并不奇怪:那些大学毕业评分和测试成绩比其他人优秀的学生,自然会选择同样是较高等级的法学院。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对赞助性行动计划褒贬不一的原因。事实上,对密歇根大学赞助性行动计划的指控已经受到美国最高法院的关注:让那些比同类人逊色的人一起进入精英教育机构,看来有不平等竞争之嫌。
但是,多年以前,密歇根大学曾计划对法学院少数族裔学生毕业之后的去向做近距离的调查:他们的收入如何?他们的职业生涯有什么进展?是否对自己的事业满意?对社会和团体有什么贡献?他们赢得过什么荣誉?他们寻找一切现实生活中能够令人信服的成功案例。寻找的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
“我知道的我们那些少数族裔学生,他们大部分都干得很不错,”密歇根该项计划负责人之一的理查德·兰柏(Richard Lempert)说,“我们原来预计,调查人数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二都会不如白人学生做得好,尽管如此,他们很多人应该还是成功的。然而调查的结果让我们大吃一惊。我们发现他们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很白人学生一样好,没发现他们之间存在什么明显的差异。”
兰柏所说的也是法学院必须正视的唯一选拔法则――那就是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如何――少数族裔的学生并非不够资格。他们和白人学生一样能够取得成功。为什么?因为即便密歇根大学这些少数族裔的学生在学习资历上不如白人学生优秀,但是法学院培养的学生质量却足够高,他们的智商依旧超过了进入大学所要求的标准,他们足够聪明。如果整个房间的法学院学生都足够聪明,那么知道他们的测试结果就毫无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