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这便是特曼的错误。他过于执拗地相信他的那些“特曼人”绝对处于智力金字塔的顶峰――他们是1%的佼佼者中挑选出来的1%,但特曼没有意识到这些看起来非同寻常的数据事实上并不能说明什么。
这些特曼人长大成人之后,特曼的错误变得更加明显。一些他眼中的少年天才长大之后成为了书籍、学术文章出版人,有些人在商业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功。有几个人成为了政府官员,两个人成为了高级法院的法官,一个人成为地方法院法官,两个人任职于加利福尼亚立法机关,有一个成为该州政绩优秀的政府官员。然而,他们当中很少有全国知名的人物。看起来他们的收入颇丰――但也不是非常地理想。大部分人的生活只能说是平庸无奇,很多人的事业令人惊讶地草草收场,就连特曼都没有精力考虑他们为什么会失败。在他费尽心血挑选的天才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获得诺贝尔奖。事实上,他的试验团队曾经对两名小学生进行过智力测试,他们是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威廉?肖克利(William Schockley)和路易斯?阿尔瓦雷茨(Luis Alvarez)――但他们都被拒绝了,因为他们的智商不够高。
社会学家皮特里姆·索罗金(Pitirim Sorokin)全面批评了特曼的观点,他认为如果特曼只是把具有相同家庭背景的孩子随机挑选出来――正如挑选“特曼人”那样――并且根据智商进行划分,最后的结果必定像他辛辛苦苦挑选出的团队所做的那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一样告终。“这样做并不能扩展一个人的想象的空间和天赋的潜质,”索罗金认为,“这样是把一个‘天才团体’整合成了一个‘天才’。”在特曼的《天才基因的研究》一书中,下定论的第四章几乎找不到“天才”的字眼――除了标题之外。“我们看到,”特曼以一种极端失望的笔调写道,“智力和成就并没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换而言之,正像我在本章开始的部分告诉你的一样,我们并不能从克里斯·兰根过人的智商那里去真正理解他在世界上取得成功的秘密。是的,他是一个百里难挑一的人,他在16岁的时候就能通读《数学原理》;是的,他说起话来妙语连珠,一句紧接一句,犹如阅兵式上士兵的步调那样明快完美。但这就够了吗?如果我们真想了解他在世上如何发迹,就必须进一步走进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