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以及第四至第九章后半部分的结构设置是为了探讨失败框架的外部效度,即我们认为失败框架可能带来有用的启示的条件。第三章将使用这一框架来审视,为何缆索挖掘机的领先生产企业会被液压挖掘机生产商淘汰出推土市场;第四章将探讨为什么全球综合性钢铁生产商在面临小型钢铁厂技术时会纷纷倒下;第五章将利用模型来分析折扣零售商为何能取得成功――相对于传统供应链和百货店,同时还将探讨破坏性技术对电机控制行业和打印机行业的影响;第六章将考察新兴的PDA行业,并分析为什么电机控制行业被破坏性技术所颠覆;第七章详述了在摩托车和逻辑电路行业,使用了破坏性技术的新兴企业是如何颠覆领先企业的市场地位的;第八章则揭示了计算机生产商是如何而且为何会沦为破坏性技术的又一个牺牲品;第九章主要聚焦于发生在会计软件和胰岛素行业的相同现象;第十章则利用这一框架对有关电动汽车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从其他行业研究中得出的经验教训,揭示了如何利用这些经验教训来评估电动汽车行业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并阐述了可以怎样利用这些经验教训来推动电动汽车取得商业上的成功;第十一章概述了本书所取得的发现。
总而言之,这些章节为理解破坏性技术、破解这些技术是如何导致一些历史上管理最好的企业丧失其行业领先地位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广泛有效性和实际管理效用的框架。
利用破坏性创新的原则
曾经看过我的学术报告(本书第一至第四章重新提到了其中的某些发现)的同事对文中近乎宿命的论调深感震惊。如果说是良好的管理方法加速了面临破坏性技术变革的成功企业的失败,那么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如更加良好地规划、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多地听取消费者的意见,以及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等)的常规解答将使这一问题更加恶化。同样,良好的执行力、迅捷的市场化步伐、全面的质量管理和过程重构也将丧失其原有的效力。不用说,对于正在培训未来管理者的人员来说,这也是一个让人坐立不安的消息。
但第五至第十章表明,尽管在良好管理的标准工具箱中可能找不到针对破坏性技术的解决方案,但实际上也存在一些能够有效应对这一挑战的实用方法。每一个行业的每一家企业都在按照某些规律(即有关组织性质的法则)办事,这些规律明确规定了哪些是企业可以做的,哪些是企业不可以做的。当面临破坏性技术变革的管理者被这些力量压垮时,他们将无力拯救他们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