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还从来没有哪位经济学家为下一顿饭操心过。
――彼得?德鲁克
美国美元――世界的“储备”货币,正在不断疲软、萎缩、衰落。毫无疑问,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不解之谜。而这条道路的起点,居然是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诞生,一个恰恰以稳定美元币值为己任的机构。但现实却事与愿违,美元价值却从此走上了贬值的不归路;更令人费解的是,整个形势还在以令人震惊的速度不断恶化。
多年以来,“美元对其他货币的汇率降至新低”这样的标题已经在各大财经报刊上泛滥成灾。从2000年到2004年,我们一直在巴黎的办公室撰写财经评论。在始于2002年底的18个月内,我们这些客居他乡、挣美元、花欧元的美国人发现:生活成本几乎上涨了近一半。但是到了2007年,在西欧生活和旅游的美国人还要再多花50%左右的美元。就在2007年感恩节的前一天,美元对欧元的汇率下跌至1.485 6美元/欧元――这也是美元自欧元登堂入室以来最低的汇率,但对那些在伦敦旅游的The Daily Reckoning的同事们来说,形势显然更糟糕。比尔.邦纳只是紧紧巴巴地到外面消费了一下,就花掉了425美元。在他的全部消费中,也不过是请几个人到西区(相当于美国的外百老汇)看了一场演出,搭了一辆出租车,还有一顿中餐。
但是,对大多数从未离开过本土的美国人来说,为什么要去关心美元是否贬值呢?答案其实很简单。你身边的一切――无论是牛奶、鸡蛋、汽油还是建筑材料,只要是你能想到的东西,现在都需要花费更多的美元,而且多得多。美联储在谈论通货膨胀的时候,总喜欢区分总体通货膨胀(overall inflation)与核心通货膨胀(core inflation),其中,后者不包括能源和食品价格(而这正是最令消费者心惊胆战的日常成本)。
据美国劳动统计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统计,从2006年1月到7月,1加仑普通无铅汽油的平均价格翻了一番,上涨幅度超过130.5%。到了2007年,每加仑价格再度上涨3美元。
食品价格的通货膨胀更严重。根据食品营销协会(Food Marketing Institute―FMI)的调查,美国家庭在食品上的周平均支出为92.50美元,如果有孩子的话,这个数字还会有所提高。2007年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7.5%,超过2006年全年上涨幅度(2.1%)的3倍。按照美国劳工部的统计,这也是1980年以来最大的年增长率。到2007年底,食品成本已经上涨了5.6%,超过2006年涨幅的2倍。到2007年10月,即使是受到严格管制的牛奶,价格也从2001年的3美元提高到现在的3.55美元,在某些地区,甚至已经逼近4美元。整个趋势在2008年丝毫没有放慢脚步的迹象。美国农业部预测,本年度,食品价格将继续上涨3%到4%。
3美元/加仑的汽油,再加上急剧下滑的房价,对消费者来说,绝对是一次双重打击。他们又作何反应呢?据食品营销协会调查,自2005年以来,肉类产品是商店中被盗次数最多的品种,进入2007年,几乎所有商店的食品储藏柜均告紧张。
今天这个时代经常会让我们感到光怪陆离。在谈到这个现象的时候,经济学家总会这样解释:“并不是这些东西值更多的钱,只是价格更高了。”这就是我们的经济,一切都在变化,而且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让人不可思议。美国经济学家似乎并没有理解到这一点(抑或是不愿意承认),但我们身边的麻烦却是不争的事实。有些经济学家最终或许会理解消费者的苦衷,也许不会,其实,他们自己也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不过,这却是我们连续第二年听到“R”(复苏)这个词了。
2007年10月和11月,美国商业经济学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usiness Economics)曾经进行过一次调查,半数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认为,复苏指日可待。但是,就像美联储一样,他们也总是习惯于过度乐观。按照他们的预测,目前到2008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长率将达到2.6%。尽管这个数字尚显虚弱,但是和2007年尽显疲态的2.4%相比,终究还是好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