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劳动的场面出现了,孩子们嘴里还喊着挖呀!挖呀!挖呀地跟着老师学挖的动作。他们挖得可起劲了,只听见那个塑料瓶啪!啪!啪地打在地上发出了响声,我一看,那个平时到处乱跑不参加活动的孩子,也在那儿使劲挖。还有的孩子这边挖一下、那边挖一下,他们显然很喜欢手里的这个“工具”。一位爸爸对孩子说,对!儿子挖得好,明天爸爸就带你种树去。一会儿老师说,给小树浇水了。有的孩子跟着老师拿起了小桶,有的还在挖。有位妈妈说,宝贝你不给小树喝水,妈妈的树叶就长不出来了,快给小树喝水吧!听了妈妈的话,孩子给“小树”喝水了。不一会,一片绿叶出现了,有的孩子看到树叶也放下锄头跟家长一起拿着小树叶左右晃动。老师说,小树慢慢长高了,家长们就抱着孩子站了起来。我忍不住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去了,我的树也举得高高的。
这是一节成功的身体体验活动,因为舞蹈美育是通过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形象,通过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帮助孩子形成活泼、开朗、健康的性格特征。可以说舞蹈所传达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把人的身体、情感、精神合而为一,也就是“融和无间”。这个活动正是让孩子们通过种树、浇水的动作来传递要爱护小树以及劳动光荣的教育意义,它绝不是简单的为舞而舞的动作表现,孩子是在自己的生活故事中把身体、情感、精神合而为一。借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一句话就是,这种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
孩子们喜欢哪些动作
还记得一期亲子班的体验活动,本想组织宝宝们听音乐与家长一起做划小船的律动活动,当看到这些步伐蹒跚的宝宝,我有些犹豫,他们能和我一起做划船的动作吗?会感兴趣吗?带着这样的犹豫,我还是组织了“划小船”这个活动。
教学场景一:
开始时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还能一前一后地和家长做划船的动作,可没过多久,我担心的事便出现了。活动已经不能吸引宝宝了,有的宝宝拿着我准备的“桨”随意敲打,有的已经跑到旁边去玩了,还有的拿着小棍扔来扔去。任我和家?怎样引导,宝宝们都不来参加。这时我忽然意识到,“宝宝划过船吗?”他们的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很多事物是他们不了解的。“划船”这是宝宝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也就是说这个动作源是宝宝们没有经历过的,所以宝宝没有兴趣,活动当然不能吸引他们参加。孩子不参加活动不一定全是孩子们的问题,老师在活动的内容、形式、组织等方面都影响着孩子们参与的程度。
我班的宝宝年龄大多在1岁半到2岁之间,这个时期的宝宝,会跑,但不太稳。会双手端水杯,会用勺取物,会模仿简单的动作,能模仿画出简单的线条。语言理解能力也迅速发展,喜欢?己做事情,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去尝试,而且对于新奇的事物和玩法,他们总能很快掌握,而且一旦学会就像着了迷似的,不厌其烦地一再重复。那什么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呢?针对这一特点我又设计了活动“小鼓响咚咚”,小鼓是宝宝日常生活中玩过的玩具,他们喜欢敲打物品,喜欢发出的声音。因此,我找来了奶粉桶、彩绳和筷子,让宝宝们模仿敲小鼓。
教学场景二:
只见宝宝们刚拿到材料就迫不及待地随意敲打起来。我便请家长启发宝宝模仿多种敲鼓的方法。在家长的启发下,宝宝们有的把奶粉桶放在地上两只手一起敲打;?的一手抱着奶粉桶一手敲打;还有的两手尝试交替敲打。在宝宝敲打后,我请家长和宝宝利用他们想出的方法一起听音乐敲小鼓。随后,为了增加宝宝参与的兴趣,我又拿出了彩绳,请家长把奶粉桶系在宝宝腰上,便成了小腰鼓。宝宝们站起身来带着小腰鼓边走边敲,一会儿敲一敲上面,一会儿敲一敲两边。宝宝们的兴趣很高,开心地和老师、家长一起敲打着小鼓,并逐渐地跟着家长合在音乐里敲打。
这次活动不仅吸引宝宝参与其中,家长们也积极地参与。他们启发宝宝利用多种方法敲鼓,有的家长对宝宝说“快来敲一敲小鼓的肚皮,听一听它说什么了”?有的家长和宝宝一起敲小鼓,自己敲一下,宝宝敲一下;还有的家长把小鼓系在自己的身上,让宝宝跟着自己边走边敲。带动了宝宝参与活动,同时活动还启发了家长可以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和宝宝一起做游戏。
对于身体体验活动,以前我们一般按照孩子的年龄段找一些音乐按歌词编一些动作教给宝宝和家长。事实上一首歌有它自己的结构,它不是舞蹈的结构,不一定适合动作表现,也不一定适合宝宝的动作表现水平。然而宝宝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尽管根据宝宝的年龄特点选择了比较活泼的音乐,按照歌词创编了些简单的动作,但宝宝不了解这些动作所源?的情景和代表的意义,所以参与活动的兴趣就不是很高。其实婴幼儿律动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宝宝动起来,如何把握住符合宝宝年龄特点的典型形象动作,那就是从宝宝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动作来源。比如起床、漱口、吃饭、游戏、睡觉等这些生活场景,家长都可从中提炼出宝宝熟悉的、感兴趣的动作。比如:洗澡是宝宝既熟悉又喜欢的一件事,就可以根据此鼓励宝宝们想一想自己是怎么洗澡的,洗澡时都要洗一洗哪些地方的情景,这就是一个受宝宝喜欢、参与性高的身体体验活动“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