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投身抗日(1)

魂归京都——关露传 作者:柯兴


第五章

投身抗日

屋里坐满了人,十几个都是社联(即左翼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的人,他们是来开会的。好几个大烟筒,已使客厅里烟雾缭绕。

二十三岁的女主人胡绣枫,推开窗,让屋里透透风,换换气。社联的这些人,依旧吞云吐雾,高谈阔论;只有沈志远,在愣愣地凝目沉思。

绣枫走到沈志远跟前,低声地说:

“嗳,愣什么神儿?我姐一会儿就来。”沈志远不好意思地笑笑。

绣枫说的我姐,当然就是指的关露啦。

1931年“九 一八”事变以后,李剑华和刘道衡、胡绣枫共同创办了一个刊物,叫《流火月刊》,经费完全由刘道衡个人负责。刊物的宗旨是宣传联俄抗日,宣传马列主义。李剑华是法学院的教授;刘道衡在社会学方面也是知识渊博,经验丰富;胡绣枫是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大学生,去年刚毕业,也是才思敏捷,聪颖睿智。这样的三个人办刊物,才智是足够用的。可惜经费不足,办了几期便停刊了。李剑华曾在这个刊物上呼吁:“我们赶快联起俄来,和日本帝国主义宣战吧!”

《流火月刊》虽然只办了几期,但是它不但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也引起了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关注。

参加中央特科从事情报工作的胡愈之(他的掩护身份是在一个法国通讯社 哈瓦斯通讯社工作),受党组织的委托,到李剑华家,介绍他与绣枫参加了“苏联之友社”。这是剑华夫妇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五十五年之后,胡愈之以九十高龄去世时,剑华赋诗悼念:未知肝胆向谁是,永记先生带路人。此为后话。

“一 二八”淞沪抗战结束以后,胡绣枫一家搬到了慎成里,独门独院,三层一幢的石库门房。这里,便成了社联小组开会的地点。有时两三个小组联合在她家开会。那时李剑华在好几所大学兼课,每月总有三四百大洋的进项。每次来开会的七八个十来个人,开完会便在她家用饭。胡绣枫两口子仗义疏财、广交朋友,每月进多少花多少。

关露那时住在拉都路(今襄阳路),离着慎成里极近,于是每天都到妹妹家吃饭。关露参加街头党小组不久,妇委调她打入工厂,做女工的工作。她到过徐家汇的美亚织绸厂的五厂、南市的纱厂、丝厂,还做过南市电车公司女卖票员的工作。上海的知识女性大都穿旗袍,穿高跟鞋。她如果要去工厂,了解女工,接近她们,启发她们的觉悟,就必须脱下旗袍和高跟鞋。关露每次去工厂,总要到妹妹家去换上工人的服装。

这一天,她又到绣枫家。在开会的社联的人当中,突然发现了那天在南市体育场群众大会上讲演的那个年轻人。她不由得两眼一亮,精神一振,原来可望不可及令她崇敬的人,居然就坐在她妹妹家,居然就在她眼前。她真的有些惊喜了!

他,就是沈志远。

这样,关露便和常来妹妹家开会的社联的人认识了,在认识的人当中,她对这个沈志远,印象最好。

沈志远,高高的个头儿,长方型的脸膛,戴一副金边框架的眼镜,斯斯文文的,一派学者风度。这一年,他整三十岁,年轻有为,风度翩翩,英俊潇洒。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转过年,二十四岁,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二十九岁回国,担任中共江苏省文委委员、社联的常委。他有让人尊敬的革命经历,和令人仰慕的满腹学问。只是,他在苏联时曾经受到爱情的挫折,心灵受到过伤害;回国时,把儿子沈林如、沈译民留在了苏联国际儿童院,他虽然带着满腹经伦,同时也带着一颗受伤的心。回国快半年了,可仍旧能够从他那双神采奕奕的眼睛里,发现一缕忧伤的神情和对爱情极度的渴望。

这时关露二十四岁,年轻漂亮,温柔善良,极富有进取精神。

真的一个是钟情青年,一个是怀春少女。应该是干柴烈火!

可是,不!

关露压抑着自己的感情,对沈志远极有节度,因为她心中还有一段未了情。她在中央大学相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