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春天里》风靡大上海(1)

魂归京都——关露传 作者:柯兴


第十三章

《春天里》风靡大上海

关露是“左联”这支左翼作家队伍里的中坚,是在鲁迅的旗帜下,用她的笔,用她的诗,用她满腔沸腾的热血,曾经为革命,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热烈地讴歌,热情地奔波,积极地呐喊!左联存在的期间,不管是参加飞行集会,还是以笔作刀枪;不管是作为左联的一兵,还是丁玲被捕之后接任左联创作委员会的工作,关露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都无愧于左联战士的光荣称号,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大约1936年初,“左联”解散前后的几天,梅益和左联秘书长徐懋庸去看望关露,交谈关于左联解散以后,文艺界今后发展的问题。那时,关露住在环龙路。这些年,关露在上海文坛已是相当活跃。她在许多报刊上接连不断地发表了大量的诗文,猛烈地抨击时弊,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热烈地宣传抗日救亡活动,歌颂崇高的革命精神,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不但引起敌特的注意,也获得了同行们的尊敬,使她成为三十年代文坛上很有影响的知名女作家。

不仅如此,关露还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著作。

当时,上海《大晚报》正在连载她翻译的美国作家伊尔玛 邓肯的《邓肯在苏联》,《时事新报》正在连载她翻译的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短篇小说《笑的肇祸》,还有她翻译的苏联亚历克山达洛夫介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文章《苏联最天才的诗人》,以及她翻译的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的著名散文《海燕》,等等。

关露不但创作、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而且还创办刊物。1935年10月,关露编辑《生活知识》月刊的文艺栏时,左联成员聂绀弩、梅益、于伶、田间、吴奚如、司马文森、徐懋庸、蒲风、舒群、欧阳凡海、何家槐、柳倩、凌鹤等,都在关露编辑的这个文艺栏发表过作品,从而使这一刊物成为左联的重要阵地,团结了一大批知名作家。

这些,都引起了文艺界广泛的关注,也引起了翻译家梅益的注意。关露这么年轻,才二十八九岁,不但有这么多的作品,还有这么大的影响。而且,更令梅益惊异的是,写作时文静如处子,参加各种活动时又很活跃的这位俊秀的女诗人,居然把这个不太大的小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窗明几净,十分雅致,简直一尘不染。床单连个褶儿都没有,使梅益他们都不好意思往上坐了。

那天,他们谈到茅盾、洪深、叶圣陶、艾芜、沙汀、王统照,还有徐懋庸等四十人,关于发起成立“中国文艺家协会”的事情。

梅益说他是要响应发起人的号召,准备参加的,不知关露是否愿意参加。

关露快人快语,不假思索,立即表示参加,而且表示还要参加成立大会。

徐懋庸半开玩笑地说,“中国文艺家协会”有著名作家关露女士参加,一定会使“协会”更增色,阵容会更强大。

关露只是淡然笑笑没有作答。

事隔一年,1937年春天,梅益又和周立波一同到关露家去看望她。那时她已经搬了家,住在吕班路(今重庆路)。

当时,大上海正在放映沈西苓编导、白杨和赵丹主演的电影《十字街头》。因为这部片子生动地描写了处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的三十年代青年们的苦闷和他们走向抗敌疆场的最后觉醒,这与广大人民群众在心理上起了共鸣,所以影片放映后,反响极为强烈。

这部影片有一首插曲《春天里》,是著名作曲家贺绿汀作曲,关露作词。一首好的插曲,又使这部电影招徕更多的观众。一时间,关露的《春天里》风靡大上海。大街小巷,家喻户晓,男女老幼,脍炙人口,几乎人人都会唱:

春天里来百花香,

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

和暖的太阳在天空照,

照到了我的破衣裳。

朗里格朗格朗里格朗,

穿过了大街走小巷,

为了吃来为了穿,

朝夕都要忙。

里格朗朗里格朗,

没有钱也得吃碗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