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想以我的论文中对《傅雷家书》的评价,结束这次解读《傅雷家书》的讲座:
《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一家的范围。哲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研究傅雷的思想、哲理、方法;教育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研究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人才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探讨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及家庭对成才的影响;文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研究散文的笔法;艺术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吸取音乐、美术的营养;历史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剖析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广大读者可以把《傅雷家书》作为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一本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当场就《傅雷家书》答读者问
主持人:今天听众很多,为了让更多的读者提问,请各位只提一个问题好吗?
问:叶先生你好!我看过你写的《傅雷与傅聪》一书,我觉得你的《傅雷与傅聪》就是讲《傅雷家书》以后的故事,而你今天的演讲仿佛就是《傅雷与傅聪》以后的故事,感谢你!我今天有个问题想请教你。我记得《傅雷家书》里有一段这样的话,大意是一个演奏家他只擅长一个或几个作曲家的作品,那他充其量不过是一位演奏匠,而不是演奏家。我看了你的《傅雷与傅聪》,还有看了你写的《“四人帮”传记》,我感觉就气势上完全不一样。这是否就是说你是一位作家,而不是作匠呢?
还有,我在看你的几部作品时,气质上完全两样,请问你在写不同作品时,对自己气质上的调整究竟怎样呢?比如说我在看有些完全不同的作品时,有时就看不下去了,请问你是怎样调整自己的感觉的?谢谢!
叶永烈:傅雷先生要求傅聪成为一位成熟的音乐家,就要演奏不同风格的作品,其实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也应该是这样。作家应该能写作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我觉得傅雷先生的这番话同样适合于文学创作。
问:为什么说傅聪的归来是“归队”呢?
叶:“归队”,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对傅聪问题所作的批示中提出的。胡耀邦熟悉傅聪。傅聪第一次出国时,是作为青年钢琴家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当时带队的队长就是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跃邦。傅聪第一次回国时是邓小平批的,后来傅聪问题为什么又送到胡跃邦那里呢?那是中央音乐学院要给傅聪评教授,而当时跟傅聪年龄差不多的连副教授都不是,这一下子要给傅聪评教授阻力很大,因为傅聪又没有什么学历。中央音乐学院向胡耀邦同志请示。胡耀邦给傅聪写的批示非常深刻,他说,祖国要体现对这样一位在特殊情况下出走的艺术家的慈母心肠,欢迎在特殊情况下出走的艺术家归队。所以吴祖强先生跟我说,“出走”、“归队”这两个词儿,就这么传开来的。他说,想想傅聪当时从波兰去了英国,用什么词儿最准确呢?现在想来想去,“出走”是最准确的,后来这就成了“专有名词”。祖国对于那些在特殊情况下出走的人应该体现慈母心肠,那就是欢迎“归队”。胡跃邦同志写了这个批语之后,傅聪就被评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
问:傅雷的家教是非常严厉的,他在家书中多次提到自己的后悔。在家书中曾有这么一段:伴随你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庄严。我将以怎样的拥抱来表现自己的悔恨和热爱呢?傅雷是非常严格的,傅聪又是非常杰出的,傅聪的成就跟傅雷的严格家教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你是怎样看待这个家教的?
叶:我觉得傅聪的确是傅雷一手培养出来的艺术家。所以在1957年批判傅雷时,《文汇报》就发表这样的文章:《傅聪的成功是傅雷的鞭子,还是党的培养?》。应该说,傅聪的成就,一方面有祖国的培养,但更大程度上是傅雷个人的培养。还有就是《傅雷家书》出版后在读者中曾引起争论,争论的之一就是“要不要傅雷这样的爸爸”。有的读者说自己很庆幸没有这样一位絮絮叨叨,如此严格的父亲。但是绝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