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傅聪沉浮(1)

解读傅雷一家 作者:叶永烈


序曲

“别忘了杜甫那句诗: 家书抵万金 !”(傅雷致傅聪。1954年7月4日晨)

一本蓝皮书在中国畅销,在青年中不胫而走。

第一次印刷,第二次印刷,第三次印刷 当它刚在书架上露面,便一售而空。

这本书没有惊险曲折的情节,没有离奇古怪的描写,没有耸人听闻的宫廷秘事,没有“领导新潮流”的种种笔法。然而,人们对它却爱不释手。

这是一本家书集 选录了一个父亲写给儿子的100多封信。

父亲,前额宽广而两颊瘦削,脸看上去像一个正方形下面装了一个正三角形;个子瘦长,一副文弱书生的样子。他的神情总是严峻的。一对眼睛,常常坚定地注视着正前方。生活道路的坎坷,对世事的忧虑和对儿子的思念,使他过早地增添了白发,过多地在脸上刻下了深沟浅槽。

他,傅雷,中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的像砖头一样厚的译著,足足可以放满一排书架。他译的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的鸿篇巨著《约翰 克利斯朵夫》,曾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青年读者的心。

儿子,小时候又细又高,脸色白皙,像根绿豆芽。如今,人到中年,风度潇洒,一表人材,眼睛里射出跟他父亲一样坚定、充满自信的目光。他的命运像他的父亲那样坎坷,但是他比父亲更开朗。

他,傅聪,当代世界一流的钢琴家,蜚声乐坛,饮誉中外。他的十个手指在黑白键上飞舞,在中国,在英国,在波兰,在南斯拉夫,在美国,在日本,在澳大利亚,在南美洲 那优美的铿锵之声,曾征服各种肤色的观众,被人们赞誉为“钢琴诗人”。

儿子远走异国他乡,“家书抵万金”。鸿雁往返,信函交驰,家书沟通了父子之心,倾诉着父子之情。

傅雷的家书谈艺术的见解,谈做人的道德。著名作家楼适夷对《傅雷家书》作出非常贴切的评价:“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每一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像傅雷那样严格、那样细致、那样富有原则性、倾注了那么多心血教育子女,却是世上不常有、不多见的父亲。

《傅雷家书》是一部很特殊的书。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他的数百万言译著尽管已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但译文的最高水准也只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讲述的只是外国作家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而《傅雷家书》却百分之百地体现了傅雷的思想。尤其是本来并不准备出版用的,是父亲写给儿子的一封又一封家信,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他无拘无束,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用不着担心“审查”,也用不着担心“批判”。它是傅雷思想的真实流露,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颗纯真的心灵。

正因为这样,《傅雷家书》如山间潺潺清溪,如碧空中舒卷的白云,如海上自由翱翔的海鸥,如无瑕的白璧,如透明的结晶体。感情是那样的挚朴,那样的真,善,美。没有半点虚伪,用不着半点装腔做势。

《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一家的范围。哲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研究傅雷的思想、哲理、方法;教育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研究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人才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探讨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及家庭对成才的影响;文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研究散文笔法;艺术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汲取音乐、美术的营养;历史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剖析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广大读者则把《傅雷家书》作为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一本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正因为这样,《傅雷家书》赢得了众多的读者,被列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推荐的优秀书目之中。

正因为这样,胡乔木在1982年2月18日写的一封信中,对《傅雷家书》作了如下评价:“傅雷的爱国爱党之心,溢于言表,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