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金时代 (1)

解读傅雷一家 作者:叶永烈


期待了一个月的结果终于揭晓了,多少夜没有睡好,十九日晚更是神思恍惚,昨(二十日)夜为了喜讯过于兴奋,我们仍没睡着。 东方升起了一颗星,这么光明,这么纯净,这么深邃;替新中国创造了一个辉煌的世界纪录! 多少迂回的路,多少痛苦,多少失意,多少挫折,换来你今日的成功!可见为了获得更大的成功,只有加倍努力,同时也得期待别的迂回,别的挫折。我时时刻刻要提醒你,想着过去的艰难,让你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更有勇气去克服,不至于失掉信心!人生本是没穷尽没终点的马拉松赛跑,你的路程还长得很呢:这不过是一个光辉的开场。(傅雷致傅聪。1955年3月21日上午)

傅聪清楚地记得,1954年1月17日,父亲,母亲,阿敏,全体出动,到上海北站送他上北京。火车远去,亲人们还伫立在月台上

傅聪清楚地记得,在他离沪之前,上海音协在离傅家只有一箭之遥的上海第三女子中学为他举行了告别音乐会。那天,贺绿汀亲自主持音乐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他寄托了莫大的期望

傅聪清楚地记得,1954年8月,他受我国政府的派遣,来到了波兰。他很荣幸地能在波兰的“肖邦权威”杰维茨基教授亲自指导下学习。教授个子瘦小,头发花白,稍有点驼背,表情总是很严肃。他倾心指导这个中国学生,为了教好傅聪,他甚至特意训练了他的英语

如同傅聪在信中所说:杰维茨基“作为教授,在风格上,在对每个作家的每个时期的作品的理解上,在世界上要算是有数的权威了。”“杰维茨基是波兰最好的教授,年轻的最好的波兰pianist(注:钢琴家)差不多全出于他门下。经他一说,好像每一个作品都有无穷尽的内容似的。他今年74岁(注:指1954年),精神还很好,上课时喜欢站着,有时走来走去,有时靠在琴上,激动得不得了。遇到音乐慷慨激昂的时候,他会大声的吼起来,唱着。他有那么强的感染力,上课的时候,我会不自觉的整个投入到音乐中去。”“许多波兰同学都说,很少看到杰老师关心学生像关心我这样的。”“他的耳朵和眼睛,有敏锐的观察力,对于学生演奏的一点一滴,都注意得清清楚楚。”“他是一个非常严厉的老师,总是注意到每一小节的毛病。我所有的毛病都未能逃过他的耳朵。”

“我一直在紧张练琴。每两天就上一次课。教授的脾气可不小,我上课真有些害怕,但学到的东西真多。这回我才知道了天高地厚了,才知道好教授是怎么回事了。”

“他们对我期望非常高,我决不能辜负他们,而且也是自己和国家的体面,因此我得加倍用功。我每天练八小时以上,他们每人不过五小时。我来得太晚,准备得太晚,technics(注:技术)根基又差,不拼命是绝对不行的。”

那时候的傅聪“浑身都是青春的火花,青春的鲜艳,青春的生命、才华”,“一天天的长大成熟,进步,了解的东西一天天的加多,精神领域一天天的加阔,胸襟一天天的宽大,感情一天天的丰满深刻”。他确实处于“一生之中的黄金时代”!

2月22日,是肖邦的诞辰。五年一度的国际肖邦钢琴比赛,都是在这一天开幕。肖邦钢琴比赛,是世界乐坛上的大赛哪!离开幕之日越近,傅聪练琴越勤。他的手指尖弹痛了,就包上橡皮膏弹。深夜,他躺在床上,还在那里捉摸着肖邦作品的章节句读。

第五届国际肖邦比赛,于肖邦145周年诞辰 1955年2月22日,在新落成的气势宏伟的华沙人民音乐厅,揭开了帷幕。那天,华沙飘着雪花。然而,为了得到一张音乐厅的票子,人们排着队在寒风中伫立数小时。

大会的主席为杰维茨基教授,四十多位不同国籍的著名音乐家、作曲家和钢琴家,组成了评判委员会。中国评委是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评判是极其严格的。在前两轮比赛时,评委们只能隔着帷幕听,按照演奏者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