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找借口,“我不行”能变“我真棒”(3)

工作没有任何借口 作者:吴甘霖


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女孩,被分配到一家报社,本以为自己可以一进去就当记者,但万万没有想到,领导让她做的工作居然是到通联部抄信封!

“抄信封这种工作,只要是会写字的都能干,我大学苦读四年难道就是为了干这种工作吗?领导也太瞧不起人了!”

换了一般人,没准一生气干脆就辞职不干了。

刚开始的时候,女孩也有点想不通,但她又想:既然领导这么安排,肯定有他的考虑,或许这份工作正好缺人。抱着这样的心理,她没有抱怨,而是认真地把领导交待的工作做好。三个月后,她一个人就能完成三个人的工作量。

她的表现被领导看在眼里,觉得这个女孩真不错,别人不屑一顾的工作能做得如此出色,如果给她更重要的位置,一定可以做得更好。于是,领导重新安排了她的工作,从此以后,她先后担任了文摘版、理论版和副刊的编辑……

这个把毫不起眼的工作做得与众不同的女孩,就是被广大观众所喜爱的央视著名主持人——王小丫。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和王小丫类似的经历:当我们经验不足、能力还没有被认可的时候,分派给我们的是最不起眼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与我们的期望有着巨大的落差。

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往往就会消极怠工,苦闷,彷徨,觉得没有出路,甚至一走了之,并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可问题是,你真的是爷吗?还是你认为自己是爷,而别人却并没有感觉到呢?

这个问题没搞清楚,就算是再多换几个地方,只怕还是一肚子的怨气:像我这样的千里马,怎么到哪里都找不到伯乐!

这时候,不妨想想王小丫的经历,单位还是那个单位,领导还是那个领导,这些都没有变,但为什么仅仅隔了三个月的时间,机会却不一样了呢?

伯乐其实一直都在那里,关键是你有没有让人看到你作为千里马的潜质。这也说明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小事做到“放光”,才能承担大事。

机会不在外面,而在自己手中。与其把时间浪费在盲目的选择上,不如沉下心来,把手边的工作做好,哪怕是最简单的工作。

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享誉世界,但是你可能不清楚,最开始的时候,请达·芬奇画这幅画不过是为了给圣玛丽亚修道院的一个饭厅作装饰。

就算是一个最普通的三流画家都可以完成这件工作,况且,谁也不会期待在饭厅的墙壁上看到什么绝世佳作。然而达·芬奇却没有看轻这项工作,他以自己一贯慎重的态度,日以继夜地完成了这幅作品。

结果这幅画震惊了全世界,名不见经传的圣玛丽亚修道院因此名声大震,而默默无闻的达·芬奇也因此名垂青史。

如果当初达·芬奇以此为小事而随便应付,那么,我们今天不仅看不到这幅名作,恐怕也不会在美术史上看到达·芬奇的名字了。

机会不是想来的,也不是抱怨来的。在职场中,越给自己找借口,越没有机会。连一件小事都做不好的人,怎么可能做好大事?换了你是领导,你愿意把机会交给一个做任何事情都敷衍了事的人吗?

与其去羡慕别人有好的机会,与其以“我可是干大事的人”为借口,不如把手边的小事情做到极致,做到“放光”,自然就会有更多的机会!

3.一两“认真”胜过一斤“聪明”

好像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不够聪明。但在工作中,我们却又常常对自己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