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宗庆后与娃哈哈》 背景材料(1)

宗庆后与娃哈哈:一个中国著名企业的深度研究 作者:罗建幸


娃哈哈的成长轨迹

白手起家

背景材料娃哈哈的成长轨迹

1987年5月1日,娃哈哈前身——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于杭州市清泰街160号悄然成立,多年后的中国产业巨子就此起步。当时,经销部仅三名员工——创始人宗庆后及两名退休教师,14万元流动资金,没有任何固定资产。

校办企业经销部主要向杭州上城区各小学供货,批发销售文具纸张、饮料等日常用品。不久,企业开始经销当年火爆的保健食品“中国花粉口服液”,后来引进了一条简单的“灌装”生产线,为“中国花粉口服液”做配套加工,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1988年,得知“中国花粉口服液”可能存在激素,本着对顾客负责的态度,宗庆后停止经销该产品;同时,鉴于保健食品行业存在着很大的市场商机,宗庆后果断地从普通的小经销商转型为保健食品生产商。

1988年年中,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成立,“娃哈哈”品牌正式诞生。同年8月,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上市。凭借着精确的市场定位、超前意识的广告效应——“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儿童营养口服液两年之内红遍了中国,娃哈哈淘了第一桶金。

1990年,仅一项产品,娃哈哈的销售额就近亿元,利税近3 000万元,在当年的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中排名第85位。创业才三年的娃哈哈“意外”的成为浙江省的利税大户、蓝筹企业,此后的娃哈哈一直都是各类工业企业排名的“常客”。

小鱼吃大鱼

1991年,仅100余人的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在杭州市政府的牵头下,进行了“小鱼吃大鱼”的尝试,以8 000多万元的代价有偿兼并了2 000多人(包括700多名退休职工)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该厂当时情况为资不抵债、经营陷入严重的困境,这既解决了当时供不应求的娃哈哈口服液的生产场地、熟练工人缺少等问题,同时也承揽了罐头厂近7 000万元的债务,解决了2 000多人的就业问题,一举多赢。

1991年年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在娃哈哈营养口服液持续畅销的同时,宗庆后敏锐地感觉到保健食品生命周期的短暂性,难以长期持续发展,再次果断地由保健食品转型为食品饮料生产制造商。

1991年年末,娃哈哈果奶(儿童乳饮料)上市,凭借着“妈妈我要喝,娃哈哈果奶”的广告效应及产品质量,产品很快畅销到大江南北。随后,宗庆后根据原杭州罐头厂的研发经验、生产资源推出了八宝粥、银耳燕窝等罐头食品及与外商合资生产的娃哈哈平安感冒液,前者销量也不错,目前仍居国内市场第一位;后者维持艰难,银耳燕窝等罐头食品几年后淘汰。

“销地产”布局

1994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建设,娃哈哈在重庆市涪陵以“移民经费与移民任务总承包”的改革思路,与当地政府各出资4 000万元,兼并了当地三家特困企业,组建了娃哈哈涪陵有限公司,这是娃哈哈在外省成立的首家子公司。娃哈哈以成熟的产品、成熟的技术、成熟的市场,辅以雄厚的资金实力,使涪陵公司一举打开僵局,产值、利税连年快速增长,娃哈哈系列产品在西南市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娃哈哈涪陵公司成为了三峡库区最大的对口支援企业之一,跻身于重庆市工业企业的50强。

尝到“销地产”甜头的娃哈哈,自此开始了全国“销地产”生产力的布局,至2007年,有100多家子公司分布在全国各地(包括39家与达能合资的公司)。

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娃哈哈的许多生产型子公司设在如湖北宜昌、湖北红安、四川广元、吉林靖宇等落后、贫困地区,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娃哈哈的对口支援、对口扶贫工作以及“销地产”布局的做法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和赞赏。

战略合作

1995年,急于扩大规模的娃哈哈,一年之内推出了红豆沙、绿豆沙、儿童健康饮料、清凉露、果冻、膨化食品、关帝酒、榨菜、康有利等10余种产品,但几乎全线失败(后来,宗庆后不得不承认这是重大的决策失误),不过依靠着果奶、八宝粥等强势产品的发展,当年的销量依旧达8 8亿元,取得了两位数的同比增长,利税超亿元。

1996年3月,基于当时的合资潮流及利用外资发展企业的思路,娃哈哈集团的下属5个企业与法国达能公司合作, 在坚持合资不合品牌,由中方全权经营管理的前提下,娃哈哈一次性引进外资4 500万美元。公司先后从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引进了大量具有20世纪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线。通过引进资金及技术来发展民族品牌使娃哈哈再次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