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投名状(TheWarlords)(1)

国际政治梦工场 作者:沈旭晖


时代背景公元1860-1870年

地域背景中国·太平天国·清朝

电影制作中国香港/2007/127分钟

电影导演陈可辛

电影编剧陈可辛等

电影演员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徐静蕾

剧情简介清军将领庞青云镇压太平天国时,因友军作壁上观而战败,遂投奔山贼赵二虎和姜午阳,结成兄弟,劝说他们接受清军招安,建立“魁子营”。三人先后攻下太平天国重镇苏州和首都南京,立下大功,却因朝廷反间计而自相残杀,三人全亡。

谁来重构真正的太平天国?

陈可辛为他导演的《投名状》开宗明义:这是一部类似《英雄本色》的江湖片,一切历史背景都只是烘托,张彻导演的原装正版电影-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眙被张文祥刺杀的“刺马案”-也只是点缀。他在全片没有说“太平天国”一字,只是说“太平军”,这名词当时其实无人用,天国一方只是自称“天军”,清廷自然说“长毛贼”。他显然知道电影对太平天国欲语还休的描述,对“革命”的若干美化,都不易得到影评人赞颂,唯有期望大家谅解,并将还原历史的责任,交给其他人。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妨多介绍《投名状》描述的太平天国和历史的差异,更不妨与2000年内地拍摄的50集长篇电视剧、曾在亚洲电视播放的《太平天国》一并合论。相较下,后者的政治曲笔其实比《投名状》还多,只要观众懂得看门路。

抹去“苏州杀降”劝谏的戈登

《投名状》三兄弟感情改变的转折点,源自他们围攻苏州后杀降的故事,这大概是受到李鸿章经手的苏州杀降事件的启发。根据史实,李鸿章的淮军围攻苏州前,先由太平天国降将程学启负责策反守城四王四将,包括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钧、宁王周文嘉、比王伍贵文,以及天将张大洲、汪有为、范起发、汪怀武,让他们杀掉忠于太平天国最后台柱忠王李秀成的“慕王”谭绍光(即民间传说的女状元傅善祥的丈夫),开城投降。这批降将都不是太平天国起义时的广西旧人,而是太平天国立国后才加入的两湖乡里,李秀成其实也察觉到他们有反意,只是不为已甚,甚至明言不妨各走各的路。他们投降后的事迹众说纷纭,一说立刻被杀,一说献城后居功自傲,和清廷讨价还价,才被李鸿章集体处决,以儆效尤。虽然没有像《投名状》那样整城士兵被杀,但也有一半部属被株连,这在电视剧《太平天国》中(略为丑化李鸿章)有详细介绍。《投名状》演绎杀降之举为“必要之恶”,大哥以“他们是兵”解释行为,认为士兵被杀毋须讲求人道;而剧集《太平天国》则视之为李鸿章传达“敬重忠臣”信息的公关手段,他们都尝试为杀降寻找理论基础。讽刺的是,“他们是兵”在西方正正是不能屠杀的原因,这是骑士精神和《日内瓦条约》的基本保障;就算“他们不是兵”也不能杀,因为受平民法保护。因此布什在9·11后才创新地发明了“非战斗敌人”(noncombatantenemy)的定义,来绕过国际法对疑似恐怖分子进行逼供。

这些影视文本没有触及杀降的反浪漫精神,自然原因众多。当时对杀降最不满的并非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华人,而是以枭雄著称、和李鸿章合攻苏州的常胜军领袖,最终被封为提督和赏赐黄马褂的英国人戈登。戈登在苏州城破前,曾保证太平天国的四王四将合家平安乃至出相入阁,作出的承诺比《投名状》的赵二虎对苏州守将黄文金将军所作的大得多,程学启甚至一如《投名状》三兄弟,和郜永宽结拜。本来,重用他们并非不合大清朝廷体制,毕竟过往不少太平天国降将也得到重用,最高级的有北王韦昌辉的弟弟、太平军四大主将之一的韦俊,最卖力的则有刚提及的程学启,想不到李鸿章不吃这一套,以“事先不知情”为由,拒绝特赦降将,这自然大扫戈登面子,而且李鸿章杀降当时,戈登还在太平军降将“纳王”家中做客,此举似有借刀杀人之嫌。戈登盛怒下曾找李鸿章问责,李避而不见,他居然向李的座位连放数枪,此“义举”令他成为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加上他个人纪律在旅华洋人当中算是首屈一指,也相对不那么贪财,令他日后在苏丹被伊斯兰马赫迪军杀害时,得到全英国同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