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外交官服从摆布时,那位外交官却说,这些照片是他有能耐的证据,克格勃可以送给包括他妻子在内的任何人,他自己也想留几张作为纪念。克格勃把这次招募行动的失败归结为西方在男女关系上的放纵。〔英〕查普曼·平彻:《叛国者》,军事谊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70页。
九、打着假旗号招募
1952年,美国的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许多政府官员和知名人士遭到迫害。这种现象引起了一些有正义感的人们的不满。一位专栏作家就收到了一封署名为“一个爱国的美国人”的信件,指责国务院虐待有共产党嫌疑的官员。这位专栏作家指派一名调查员去调查信件的作者。结果,没费多大周折,调查员就找到了写信人。他告诉这位写信人,他反映的问题引起了作家的重视,作家愿意提供一笔经费,希望他能保持这份爱国热情。为此,他应该保密,并继续向作家提供材料。调查员承诺,这些报告将作为来自“接近国务院的消息灵通人士”的消息发表,但其中的一些细节将会加以改动,以防止国务院官员在追查泄密事件时混淆视听,其他报告将保存在作家的办公室,作为说明其他事件的背景材料。写信人答应了。
巧合的是,这位调查员是苏联谍报机构的一名中介情报员。他没有花费多大力气,只用了一点伎俩,就招募了一名情报员。如果他打着苏联谍报机构的旗号,那么这位“爱国的美国人”很可能会拒绝。然而打着“爱国”、“揭露官僚主义”、“维持正义”的旗号,他就很少遭到拒绝,这就是打着假旗号招募。通过这种方式招募的情报员被称为“威利式人物”。
打着假旗号招募的另一种情景是对招募对象谎称自己是在为某个西方国家情报机构或某个西方企业服务,这比明言为苏联服务更能为招募对象接受。这种方法为苏联谍报机构的非法掩护特工广泛使用。例如,在日本,苏联特工会以美国工业间谍的面目出现;在北爱尔兰,他可能冒充爱尔兰共和军的支持者;在中东,他可能会以反犹分子的面目出现。Viktor Suvorov,Soviet Military Intelligence(London:Grafton Books,1986),pp.147-148.他们请求对方提供帮助,如果对方不能提供这种帮助,也请保守机密,不要让别人知道曾经来找过他。Viktor Suvorov,Soviet Military Intelligence(London:Grafton Books,1986),p.149.
克格勃前主席克留奇科夫披露:克格勃某驻外情报站从可靠途径得知,驻在国有一位能接近非常有价值的情报的中层官员在经济上陷入困境,但他对苏联不友好,如果直接与他接触可能会导致招募流产。克格勃决定打着假旗号对他进行招募。一位特工以第三国公民的面目出现在那位中层官员面前,并逐渐与他发展了密切的关系。刚开始,中层官员还对那位特工的身份存有疑虑,为此,克格勃给这位特工完善了假履历,从而赢得了招募对象的信任。招募对象真以为自己是在为第三国服务。后来,苏联外交部把他提供的情报在报纸上全文刊登,他这才明白自己是在为苏联服务。〔俄〕弗·亚·克留奇科夫:《个人档案(1941-1994)》,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140页。
十、开门见山,突击招募
苏联谍报机构也使用突击方法招募特工,这种方式被称为“开门见山”。在对拟招募对象进行一番研究后,找到其可资利用的弱点,即可对症下药,提出招募要求。这种情景可以发生在招募政治思想与苏联意识形态高度一致的间谍方面,也可以用于招募有把柄抓在苏联谍报机构的招募对象身上。如前者,因为招募对象的政治思想与苏联的意识形态高度一致,即使情报机构没有发现他,他也会主动与苏联谍报机构接触。因此驻外特工与他们的接触就无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