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很多账户,比如经济账户、健康账户、心理账户等。
所谓经济账户,就是指我们所有的收入和支出;健康账户就是用来储存健康的,比如平时多运动,合理膳食,科学作息,保持平和的心态等,就能为自己的健康账户储蓄健康;心理账户则是用来储存情绪、感受等。同样的事情,在心理账户中是做了分别处理的。比如同样的一块钱,从经济账户的角度来说,可以用绝对量相同的每一块钱来替代它。也就是说,在经济账户里,一块钱就是一块钱,绝对是一视同仁的。但是,在心理账户里,对每一块钱并不是一视同仁的,而是视不同来处,去往何处采取不同的态度。
“心理账户”是一种有趣的心理现象,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呢?大部分人仍然会去听。可是如果情况改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音乐会门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门票丢了。如果你想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门票,你是否还会去听呢?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其实,仔细一想,这两种结果损失的钱是一样的。不管丢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门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之所以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的心理账户的问题。
如果将心理账户做个延伸,我们就会发现,每个人的心理账户并不仅仅是管钱的,还管理着伤心、痛苦、高兴等不同的情绪。我们假设两次伤害的程度是一样的,那么,对一般人来说,如果这个伤害是别人造成的,那他的心里会非常委屈,甚至是异常愤怒;如果这个伤害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那程度就要轻很多。因为相对于原谅别人来说,人总是善于原谅自己。
人们还有一种普遍心理,那就是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很善于寻找客观原因,把责任转嫁出去,自己的心理很快就能恢复正常。但问题是,这样的做法显然掩盖了问题的实质,没有真正找到错误的根源,就难以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好了伤疤忘了疼”就是明证。
事实上,心理账户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心理能力,或者说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综合评价。心理账户中的“存款”,是每个人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积蓄起来的。有的人心理账户中的存款很多,有的人却很少;对同一个人来说,有的时期心理账户的存款很多,有的时期会减少。
心理账户代表一个人的心理能量。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和行动力。比如遭遇塞车,有的人觉得着急也没用,与其生闷气,还不如趁这个机会休息一下,或者和周围的人聊几句,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并考虑以后可以改走别的路,再不行就乘坐公共交通;有的人则是怨气冲天,嫌车多了,嫌路窄了,嫌回去晚了,嫌白浪费时间了,他觉得只有不断地发牢骚、发泄,才能抵消因塞车给自己带来的损失。
事实上,两种态度的结局一目了然,前者保持了心态平和,不生气就是保持健康的一种方式,而且还利用塞车的时间休息、交际,都是一种收获;相反,后者不但没有抵消塞车给自己带来的损失,还因为发牢骚导致心情不好,影响身体健康,白白浪费时间,反而加重了损失。
这样的表现都和心理账户有关,也就是心理账户上的存款 心理承受能力和能量能否达到收支平衡。
一个心理账户富有的人,他做任何事情都会给人一种很丰富很自信的印象;而一个心理账户贫乏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给人一种犹犹豫豫、进退两难,很难做出决定和选择的印象和感觉。
在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很高、心理能力也很强的情况下,他对任何变化或困难都能够表现得坦然,也能担当。但是对一个自我评价较低的人,在他心理承受范围之内的事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