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凄情缠绵中,人们总会觉得那是冥冥中缘分的注定,是佛前五百年的修行。事实上这不过是人们的一种美好寄托,这句流传千古的诗词给我们的启示是:凡事换个角度就可能有不同的收获。寻觅未必就是注视前方,掉转视线,最不可能的地方有时正是最有可能的地方。
一片落叶,你也许会看到“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悲惨命运,但是只要换个角度,你便会发现它“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高尚节操。
当人们习惯了看问题的角度,习惯了做事情的方法,习惯了自己所处的位置,习惯了对幸福的错觉,习惯了对快乐的奢求,习惯了把自己也变成习惯的一部分,于是,生活就变成了两根铁轨,虽在不断向前延伸,却没有变化,也不曾远离,而且很容易在单调枯燥的简单重复中沉沉睡去。其实,换个角度,痛苦和烦恼只不过是命运送给人们还没有打开包装的礼物而已。
一位伟人曾说过:“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人活一世,一定要将自己定位在骑师的位置,遇到艰难与挫折时,换个角度,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待人处事,就能够把人生大戏演绎得更加精彩。
有一个小和尚在庙里呆烦了,总觉得心情郁闷,老是高兴不起来,便去向师父诉说烦恼。
师父圆通和尚听了徒弟的抱怨后,对他说:“快乐是在心里边,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内心淡然,则无往而不乐。”
圆通和尚说罢此话,见徒弟还是似懂非懂的,就向徒弟讲了一个故事:
某个村落,有个老爷的口头禅是“太好了”。有时一连几天下雨,村民们都为久雨不晴而大发牢骚,他却说:“太好了,这些雨若是在一天内全部下来,岂不泛滥成灾,把村落冲走了?神明特地把雨量分成几天下,这不是值得庆幸的事吗?”
又一次,这位“太好了”老爷的夫人患了重病,村民们以为这次他不会再说“太好了”吧?于是,都特地去探望老夫人。
哪知,一进门,“太好了”老爷还是连说:“太好了,太好了。”
村民们大为不解,问他:“老爷,你未免太过分了吧?夫人患了重病,你还口口声声说太好了,你到底存的什么心啊?”
老爷说:“哎呀,你们有所不知。我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始终是她照顾我,这次,她患了病,我终于有机会好好照顾她了。”
讲完了故事,圆通和尚告诉弟子:“生活在世上,能把坏事从另一个角度看成好事,不是很有启示吗?只要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遭遇,就没有什么摆脱不了的忧郁。”
当人们总在感叹太烦太累的时候,是不是也曾停下脚步,检视一下自己的心情,有哪些是需要自己打起十二分精神全力面对的困难,哪些是人为夸大了的烦恼,哪些纯粹是自找的担忧,哪些是无关紧要的焦虑,哪些是为赋新词强说的愁,哪些是看起来很麻烦、换个角度却可以让人高兴起来的“坏”事
有一次,小提琴演奏家欧利布尔在法国巴黎举行一场音乐会。演奏时,小提琴上的A弦突然断了,欧利布尔就用另外的那三根弦演奏完了那支曲子。欧利布尔感悟到“这就是生活,如果你的A弦断了,就在其他三根弦上把曲子演奏完。”当命运交给你一个柠檬的时候,你就试着把它做成一杯柠檬水。
换个角度,不但化解了不幸,相反还有所收获,不是失去了,反而是加倍得到了。就像一个人做了噩梦,被吓醒,搞得一天都没有好心情。这固然很可恶,可做美梦就一定很快乐吗?未必。那些做美梦的人,觉得相比于虚假的美梦,自己的现状更如同一场真实的噩梦。因此,如果虚假的噩梦能让人们关注到自己早已忽略的那些珍贵的拥有,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同样是一缕暗香,鸟儿可能不会驻足,但蝶儿会为之狂舞;同样是一个巨浪,船儿可能会望而却步,海鸥却会破浪翱翔;同样是一棵枯树,悲观者看到了死亡,乐观者却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