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 四时养生要点

由内而外谈美容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具体来说,顺应四时,是指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必须要遵循一年四季的气候及一日四时的变化规律,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唐代医学家王冰说:“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如果外界自然环境发生反常的变化,而人体的调节功能又不能适应时,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即遭到破坏而产生疾病。

春时春季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6个节气。春天是自然界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季节。《内经》针对春季养生指出在春令季节,人们应从精神调摄、生活起居、运动健身等诸多方面,以“生”为中心对人体进行调养,否则就会“伤肝”。《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又有“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即逆此规律,将会影响肝木的生理特性,抑其生发、条达之性,引起相应的病理变化。

夏时夏季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夏天是一年阳气最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最易发泄。夏天三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是万物繁荣的季节。此时气候炎热,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人体气血趋向体表,从而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所以要顺应自然,注意养生,这对防病健身、延年益寿是大有裨益的。夏天主长,阳长阴消,万物茂盛,心气内应,故以养心为主。因此,夏季神气调养要做到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使心神得养。阳气炽盛,天地交泰,万物华实,当戒阴湿而养生,此乃增益生机之要。在食物调养方面,应着眼于清热消暑,健脾益气,因此饮食宜选清淡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

秋时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秋季天高风急,地气清肃,在这个季节,人们应当早睡早起,保持神志安宁;同时秋季主收,要顺应“收”的养生之道,收敛自己的神气,不要使神志外驰,借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否则就会损伤肺气,在秋天容易患肠道疾病。

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肺为主。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秋天养生主要是防止燥邪对人的伤害,这样才能养护好体内的阴气。在秋天里,人们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保肺之清肃之气。

冬时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6个节气。冬季草木凋零,水寒成冰,人应顺从天地都处于闭藏状态,不要扰动阳气,应早睡晚起,以等待日光,去寒就温。在精神上,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严守而不外泄,躲避严寒,保持自己身体的温暖,但要避免损伤体内的阳气。要遵循“冬藏”的养生之道,否则就会损伤肾气而在春天到来时患痿厥之病。

冬季天寒地冷,万物凋零,寒气凝滞收引,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易从体表外泄,而经肾、膀胱的气化,少部分变为津液散布周身,大部分化为水,下注膀胱成为尿液,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因此冬季养生要注意肾的养护。因此冬季养生的重要原则是“养肾防寒”,在饮食方面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

由此可见,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运动影响着人体阴阳之气的消盛,人体必须适应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变化,才能维持生命活动。因此,顺应自然界的消长规律养生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天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就是强调顺应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利用外界环境因素,增强体质。在起居上,春夜卧早起,夏夜卧早起,秋则早卧早起,冬则早卧晚起;在情志上,春使志生,夏使志无怒,秋使志安宁,冬使志若伏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