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头保留了一张老报纸,那是2001年11月26日的《北京晨报》。之所以保留它,因为有这样一条消息:
三万美元年薪 四千考生比拼 国际职员报考有点热
晨报讯(记者王建兵) 寒冷的天气没有挡住三万美元年薪的诱惑,昨天一早,两千多名想到联合国上班的考生赶到人大附中
"国际职员"亦称"国际公务员",是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聘用的各类工作人员。招考没有名额限制,只要符合标准,都将收录到国际职员后备人员库中。本次考试分经济、财政、统计、信息技术、新闻五个专业,其中参加经济类考试的考生最多,有1709人,统计类考生最少,只有93人。
据悉,这已是在我国举办的第三次联合国国家竞争考试。目前已有550多名中国籍国际职员在各国际组织任职。
我,其实就是这550多名中国籍的国际职员中的一个,而且先后在几个不同的国际组织任职近20年。不过,说国际公务员年薪3万美元可能是低了点儿,到底多少请参看本书中"你挣多少钱的九个参考答案"一文(详见129页)。
那么,我又是怎么成为国际公务员的呢?
记不清楚那究竟是什么时候的事了,我似乎是坐在一间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念念有词大概是教汉语拼音也许是英文字母。我脑海里不时地闪出这样的念头:这地球上另外三分之二的人也能像我们这样安静地学习吗?他们说什么话,学不学中文呢?
到了不再那么天真的年龄,赶上"文革"后第一次高考,我的老爸郑重其事地建议我报考外语专业,以后当个外交官,像电视新闻中的领导人一样和黑人、白人进行亲切友好的谈话。我当天就扔下了正啃不下去的数理化,转攻英语"灵格风(Linguaphone)"。当我把这重大决定告诉教英语的汪老师时,她非常委婉而又明白地告诉我,这十年中不念语录而偷偷学英语的好青年多之又多,而外语院校招生则少而又少。再说,实现"四化"需要多少工程师呀!
我就这样进了被称为"工程师摇篮"的清华大学。在那里第一次看见了有洁白牙齿的黑人、皮肤粗糙的白人以及念不出"知"、"蚩"、"诗"的中国人。上课,吃饭,睡觉,如此反复5年。多少公式、定理、方程及考试成绩都如过眼烟云,成了朦胧小诗,却还记得那热情的南方同学向我介绍另两位同学:"他们两个,一个姓周,一个姓邹。别看听起来一样,其实写出来不同。"
大学毕业后来到法兰西留学转学经济,不论到哪里,好奇的主人总是要问:"你是怎么决定要学法语,然后到我们法国来的呢?"言外之意,也是问为什么不学英语到美丽的阿美利加去。我无言以对。说起来谁也不信,我既没有选法语也没有选法国,是祖国通过出国留学生考试选了我到这里来的。"那么你不高兴吗?"我正好很高兴。法兰西文化博大精深,法语如歌如泣般的美丽,我三生有幸。
在法国拿到硕士、博士后到泰国曼谷理工学院去教书可是我自己的选择。这是一个中国人走在街上不说话谁也不知道你是外国人的地方。凭着自信与大学英语的底子,我终于练就了流利的英语和一句泰语。关于我的英语,一位美国教授同事曾私下不解地问我的太太:"中国来的翟博士何以说一口带有法国口音的英语?"至于那一句泰语,我劝读者到泰国旅游的时候首先学这句"Pom Put Tai Mai Dai(我不会说泰语)"。
在曼谷工作期间,有一天我在英文《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上看到一则总部在非洲的国际金融组织的招聘广告,除了专业背景以外,还要求英语流利,最好同时会说法语。以我的学历和语言能力,我深信自己会是一个有力的竞争者。按照要求我把简历投到了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不久后就接到通知参加在北京中国大饭店进行的面试。我清楚地记得,那位塞内加尔籍黑人面试官一边翻我的简历,一边用英语问我:"Shall we talk in English or in French(我们是说英语还是说法语)?"我看着他的眼睛,缓缓地用法语回答说:"Comme vous voulez(您看着办吧)!"
后来,组织面试的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的王先生告诉我,当我这样回答之后,那位考官当即就决定录取我了。我就是这样成为了在非洲工作的国际公务员,7年后又转入在亚洲的国际金融机构工作。由于在这里工作经常需要与日本有关政府部门、金融界协调,所以在工作之余,又学习了日语。在这么多年的国际公务员生涯中,我也面试过申请到国际机构工作的年轻人。每次面试,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我会对说三种语言以上的申请者有所偏向。这是因为我对毛泽东所说的"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句话深有体会,所以我对这些下过苦功并学有所成的年轻人格外看重。
屈指一数,客居海外已经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了。25年间,走南闯北看见怪事我快记,东张西望有了灵感我就写,写起来漫无边际,所以前些年我在《环球时报》上开的专栏就干脆起名"漫无边集"。我深信,如果能够把每个稍纵即逝的思想碎片和幽默元素及时地记录下来,那么,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畅销书作家。这本小书就以我当国际公务员二十几年中,在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为基本素材,以夹叙夹议的方式介绍一个国际公务员眼里的世界。愿这本小书可以给那些有意去联合国上班,去跨国公司打工或者打算出国留学、旅游、学习外语的读者们作个文化参考,当然也希望对那些不想出门但也愿知天下闻的朋友有所助益。
为了方便读者在阅读本书的同时增加英语词汇量,部分时事、商务、生活的汉语词汇增加了英文注释,书中的法语(在单词下面加下划线),除英语、法语外的其他语种的词汇均在单词下面加下划线并以灰色与英语、法语加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