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匹马戎装,一生都在渴望收复失地,然而却不幸生在一个羸弱的朝廷。他的一腔热血无处泼洒,除了恣意词坛,还能够如何呢?
自古以来,文人总有把君王比喻成香草美人的喜好,又是追逐又是爱慕,辛弃疾能够写作如此佳篇,不知是否也同样情动于衷。
但作为喜欢诗词的人,恐怕还是希望辛弃疾的这首词的确是写给某位绝代佳人的。毕竟,英雄与美人的故事总是可以引起人们的颇多想象。
正如这首《青玉案》,若干年后,不但风采依旧,还诞生了令时尚美女们神魂颠倒的品牌:"花千树"、"百度"、"千百度"
一碗汤圆一段情:姜夔
那年冬天一连下了几场雪,天气格外寒冷。
东方朔去御花园帮汉武帝折梅花,恰好碰到有宫女要投井。东方朔急忙拉住宫女,询问其原因。原来,这女子名叫元宵,自小入宫,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再也见不到父母和妹妹。"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一到春节,就更加思念宫外的生活,想念一家人团聚的欢乐时光。但想想自己现在不但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连见面都不能了,做人还有什么乐趣。
东方朔听后,见姑娘泪眼婆娑,非常同情,马上安慰说,"你不用担心,这件事包在我身上,我会设法从中周旋"。
第二天,东方朔摆摊占卜,老百姓蜂拥而至,每个人占卜求来的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那个时候,没有天气预报,也不讲究破除迷信,所以在纷纷得到此签后,人们街谈巷议,长安城很快陷入恐慌中。
这事儿很快就传到了汉武帝的耳朵里,又听说百姓们得了神谕(其实都是东方朔在"暗箱操作")。东方朔一看给皇帝解释,火神喜欢吃汤圆,宫里的元宵姑娘做汤圆很好,让她做好了供奉火神。招呼百姓们一起张灯,灯火通明,亮如白昼,可瞒过玉皇。
到了正月十五那晚,长安城熙来攘往,到处张灯结彩,元宵的父母也进城赏灯,恰好和元宵姑娘重逢。汉武帝一看,此法果然奏效,于是全国推行,赏灯吃汤圆也就成了习俗,流传至今。
在经济条件越好的时候,朝廷对这个节日越发重视。及至唐朝,元宵节已经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宋朝则不但把张灯的三天延长到五天,还大放烟火,民间艺人有各种杂耍表演,更有载歌载舞的少女,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的时候,开封御街上,彩灯万盏、焰火纷呈,如灯山花海,金碧辉煌,锦绣生香"。"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在古代夜生活常常受到严重压迫的时候,能有这样如此灯火通明的夜晚,可以全民狂欢,实在令人兴奋不已。于是,也就有了欧阳修、辛弃疾等人的艳遇。
但艳遇毕竟可遇而不可求。能够侥幸碰到喜欢的人,自然可以留一段风流韵事,但碰不到也无伤大雅,这火树银花的时候,随处都能够撞见愉快的场面,尽情地欣赏狂欢的人群。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诗中所提的"御街"是宋朝都城开封府中段的一条街道,在宋朝,也是著名的商业街。
据史料记载:北宋的御街,前后长达十余里,宽二百步,是供皇帝御驾进出、彰显尊严和气派的主要街道。而如今21世纪的御街,主要经营开封特产、古玩字画、各具特色,进入御街,能够有推开历史天窗的感觉,仍然可以依稀体会到当年宋都的繁华与热闹。
回头再看姜夔的这首《咏元宵》,应该是元宵夜出游,行至御街所作。坐在轿中隔着帘布看御街,各种珍品一应俱来(珍品,也指元宵),此处应指各种节日食品种类齐全。轿子走到这里已经过不去了,前面卖花的架子拦在那里,不把花卖给你绝不肯走。
这里面当然不是现代社会的一些强买强卖,而是有一种卖花的风情在里面。就像诗人在乎的也不是水泄不通的交通拥堵现象,而是繁华闹市给人的梦幻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