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新秩序的形成(1)

“巴巴罗萨”行动 作者:(英)福勒


20世纪30年代末的德国充满了自信。这个时候,整个德国已经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的耻辱中走了出来,俨然成为世界舞台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德国人普遍认为,是纳粹党领袖阿道夫?希特勒使这一切成为可能。在他的领导下,德国恢复征兵制度,重新进行武装。在此情况下,德国的宿敌――法国和英国――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对手的存在。

1939年,整个欧洲还沐浴在夏日的阳光里,此时的男男女女们正在享受着战争爆发前这紧张却又平和的最后几周时光。不久后,这种平静将会被一场持续5年的战争剥夺和毁灭。而这场战争也将永久地改变这块大陆的本质。

柏林居民纷纷奔向位于城市西面的哈弗尔河畔的沙滩避暑,其他人则涌进了凉爽的格吕讷瓦尔德森林。在波罗的海沿岸,德国人正沐浴在阳光中,尽情享受着度假胜地所提供的舒适和便利。男孩子们被召集到了“希特勒青年团”,女孩子们则集中在“日耳曼女子联盟”的营地。这些地点都处于生机勃勃、有益健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享受这些乐趣,是他们的父辈在20世纪20年代那样一个恐怖笼罩的时代做梦都想不到的。此时的德国是一个自豪、自信并强大的国度,不再是战后那个曾经承受了耻辱、破产、衰败的共和国(即魏玛共和国),也不再受制于战争赔款和《凡尔赛和约》强加的各项义务。

1933年,希特勒这个一战期间曾在西线服役的老兵领导的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纳粹党)攫取了德国的政权,他巧妙地利用了德国民众的羞愤情绪,表达出纳粹党对于德国处境的怨愤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望。与此同时,他还向人们灌输了一种含糊不明但却令人迷醉的混杂着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以及通灵主义的思想。在20世纪20~30年代的著作和演说中,希特勒巧妙地将反犹太主义、渴望民主和仇视布尔什维克糅合在一起,通过激昂的言辞,使读者和听众热血沸腾、欣喜若狂。在一战中毁灭德国的共产主义者现在成了敌人,正密谋着企图腐蚀并奴役欧洲。德国工人们辛辛苦苦地努力工作,但两次经济危机却导致他们仍然饥寒交迫,一贫如洗,只有民主才能解决这一切。是到了建立新秩序的时候了。而煽动起这种混合着怨愤和仇恨的狂热情绪的却是一个奥地利人,一个自学成才的画家。他曾经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躲避了奥匈帝国的兵役,但却志愿加入到德国军队。他的名字叫阿道夫?希特勒。

意识形态的冲突

然而,阿道夫?希特勒所倡导的政治运动面对着一个强大的对手。在经历了君主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空前激烈的殊死搏杀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欧洲人将共产主义视为一种远比个人主义更为理想的社会信仰。在超越了国界和国籍意识的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1919年成立于莫斯科,1943年解散)内部,人们对于共产主义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愿意为其作出任何牺牲。在战争期间,那些在沦陷的欧洲以及英国境内生活的同情共产主义的人们,自发地为莫斯科的共产党政权充当各种形式的间谍。然而,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许多保守人士而言,共产国际是一个充满着险恶与威胁的组织,相比之下,有着清晰建国纲领的法西斯主义则是一种比较具有吸引力的极权主义形式。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以及德国出现的左翼政党起义,德国民众中间普遍流传着“背后一箭”的理论,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毁灭并非由于战败所致,而是被内部出卖和摧毁的,应该受到诅咒和谴责的是“犹太人、叛国者和社会民主党人”。1919年,因为鼓动民众进行布尔什维克式革命,德国两位社会主义运动领袖――柏林的罗莎?卢森堡和慕尼黑的库尔特?艾斯纳先后被杀害,他们被丑化为反德国的犹太煽动者。

最终控制德国的是阿道夫?希特勒,他就像施魔法一样让德国民众陷入癫狂状态,玩弄众多的德国政治家和军事家于股掌之间,对德国实施独裁统治达12年之久。在其上台之初,他曾许诺要给德国人民带来一个令人着迷的幸福未来。然而,当其1945年自绝于人类时,整个德国与其一道化为废墟,经受了一场比1918年更加惨重的失败和灾难。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曾经富于民族自豪感的德国人民饱受着耻辱、通货膨胀和贫穷的困扰,他们渴望出现能够改变这种现状的力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