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原生家庭中生命教育的缺位(1)

为了生命的尊严:有一种爱,让我们不再陌生 作者:(新加坡)慧汝


许多为人父母者仅仅赋予孩子肉体,却往往缺乏使孩子生命健康充实的能力。“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近乎本能的行为,很多动物都可以做到。有一句名言:“至要莫如教子,至乐莫如读书。”的确,纵有万贯家财,如果不会教育孩子,那些财产仅仅是过眼烟云;纵有千般希望,如果只知一味宠爱孩子,那些希望也只是泡沫!不仅不能够承载希望,创造辉煌,反而还会殃及孩子一生。

1爱孩子,母鸡也会,重要的是教育

在中国孩子的成长岁月里,有些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是怕吃苦、怕吃亏、功利性,自我为中心式的影响。“不许这样,不许那样,这个危险,那个可怕……”而自我中心式的原生家庭影响及溺爱所带来的后果非常可怕。

几年前发生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案件就是自我为中心式原生家庭教育的典型案例。

当年案件告破后,云南大学一位姓李的老师曾出具了标题为“不是因为贫穷”这样一篇心理分析报告:

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缺乏情感体验,不愿与他人交往。他们不懂得,社会生活本身就要求必须与他人协调、与他人合作。他们尽管极其聪明,但是自以为是,惟我独尊,极端自私,不知何为自我约束或遵纪守法;他们可能因为一点点小事去算计他人,甚至精心策划谋杀过程,他们不仅没有用自己的才华为社会作出贡献,相反,精密的犯罪设计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同时也给他人带来痛苦。

像马加爵现在认识到的,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其实每个人活着都不单单是他自己的事情,有他父母对他的爱恋和牵挂,有老师对他的期待,还有周围朋友和他友好相处的关系。

马加爵的爸爸妈妈非常爱他,他自己也承认,父亲一个指头都没动过他。他还有一些亲戚,都对他非常好,他感受了很多人对他的好,可是他对别人没有做什么,他也没有形成为别人付出的意识和感受。到了学校之后,他还在敏感地体察别人给了他多少。他总是接受别人的情感,也能记住别人的情感,但他从来没想反过来为别人去做什么。

我问马加爵,你活着什么东西最重要?他说,第一是快乐,第二是亲情,第三是钱。这证明贫困不是他的主要犯罪动机,他已经认识到亲情的重要了。如果有一个很好的环境,一个很好的心理指导,或者如果他大姐在他身边,他可能不会犯罪。

如果把这个问题归到贫困上,不仅仅是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公平,也是对受害人的不公平,而且可能会对社会带来一个负面效应。

心理疾病如同生理疾病,既有慢性病、终身性疾病,而更多的是一时性的急性病症,后者若不及时治疗,如同阑尾炎、急性肺炎一样,也会夺去人的性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同样,若不及时发现问题,予以干涉,必然会酿出马加爵之类的案件,还会有大量的自杀、情杀等案件出现。

事实也证明了李老师的预见,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刘海洋先后数次用硫酸泼伤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复旦大学三年级研究生张明明残酷虐猫令人发指,当这一幕幕悲剧陆续曝光后,无不引发舆论一片哗然,名校学子身上的光芒已然褪却,留下的只有人们的困惑和不解。2010年3月30日,曾以川西某县城第一名的身份考进四川大学的曾世杰,在学校的明远湖边用刀将一名女生杀死,另外还刺伤了两名男生。接受讯问时,曾世杰说杀人的原因是:“有人嫌我长得丑,受不了歧视。”他的作案手法与案后的陈述无法不让人与马加爵联系起来。

纵观这一系列事件,在剖析他们畸变的性格成因时,家庭教育上的缺失成了不可忽视的共同点。这是一群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灌输下长大的一代,原生家庭将他们培养成大学生,却没有教给他们宽容、体恤和慈爱的心,更不曾把对生命的尊重植入他们的骨血,于是残酷到近乎冷血的性格缺陷在特定的环境——大学校园里放大,扭变,并最终走向偏激的自我畸变和毁灭。

我们不妨再来看原生家庭的溺爱产生的恶果。

前段时日,国内各大论坛上正在热议一件事情,“中国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朱堂乡一23岁小伙子杨锁因为从小被娇生惯养而懒惰成性,父母去世后,他有活儿不干有事难当,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村里人给他的肉、菜一直放臭也不做来吃,最后活活饿死在家中。以杨锁这个真实故事为题材的电影《罪爱》,目前正在罗山县拍摄。这种极端例子的普世意义就是告诫家长们别那么溺爱孩子。”(据《大河报》)

我们常常说“穷人孩子早当家”,其实未必,溺爱不是富人的专利,或者说是否过度娇宠孩子,与家庭条件没有直接关联,而取决于父母是否拥有健康的育儿观和对孩子未来真正负责的意识。有评论指出: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杨锁短暂而又无意义的一生可谓是悲剧,他是悲剧的主角,又是悲剧的最大受害者,罪魁祸首当属他已去世的父母:杨锁8岁的时候,父母出门还用担子挑着,不让他走路;上学后杨锁不做作业,老师批评一下,父母就找到学校;年岁渐长,杨锁也试着干活,父母却阻拦,要他玩去……在这样的溺爱和家庭氛围下,杨锁无疑‘被宠物化’了,基本丧失生存能力也就不足为奇。所以,与其说杨锁是在纷飞大雪中饿死,不如说死于他父母长久以来病态的溺爱。

另一极端“理智”管理教育孩子的模式就是什么都管,有时是强制甚至是粗暴的。最近,有许多自认为“受害不浅”的孩子们在网上抱成一团,共同声讨集体批判父母:豆瓣网上的一个热门小组“父母皆祸害”,目前已经有近2万名组员。该组成员出生年份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尤以80后为主,却都自称“小白菜”,他们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与控制,也憧憬家庭的幸福和完整,但在网络上,他们的话题多在讨论父母对自己的伤害,他们彼此安慰,相互支招反父母。亲子沟通不力,问题出在哪?“父母皆祸害”的主群中左轮是这样说的:“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

不说别的,单是这个小组的名称,就足够让为人父母者寒心。我们是受着“母爱伟大”“父母无私”观念教育长大的一代,我们从小会背的诗句是温暖深沉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把伟大、无私的父母辈当作祸害,不说忘恩负义,至少也有悖人伦。千千万万父母们在纳闷,谁家的孩子不气人,谁当父母不犯错?怎么自己就成了孩子眼中的“祸害”?

其实无论是杨锁事件,还是“父母皆祸害”引发热议,说到底,就是父母对子女如何教育的问题。当然,世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模式。让我们来看看比尔·盖茨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